市场又能否就此进入良性轨道?
从“绚烂”到“平淡” 开发商“曲线卖房”
下半年以来的楼市躁动历历在目:一线城市房价连续10个月上涨。
进入4月,随着“国五条”各地细则陆续出台,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成交量大幅回落,二手房成交遭“腰斩”;一线城市房源下降,业主出手意愿下降。“4月份的成交量下滑是对3月楼市‘过度亢奋’的修正,也说明了市场观望氛围较浓。”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昇说。
楼市高烧暂退,但记者走访发现,拖延开盘、捂盘惜售、“阴阳合同”等手段逐渐“冒头”。
拖延工期、捂盘惜售。由于前期天价成交量已让一些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因此一些开发商并不急于出手,而是打起了先观望再择机涨价的“算盘”。
申报毛坯房,卖出“精装价”。为了达到拿预售证和卖高价房两不误的目的,一些开发商告知消费者要签订毛坯和精装两个价格合同。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价轻轻松松就比申报价格多出近10万。
针对种种新情况,北京、广州等地的建委和房管机构表示,正密切关注,并在研究相关配套措施,防范开发商钻政策漏洞。
各地力度不一效果“千差万别”
由中央制定大政策,地方制定具体细则是本轮调控一大亮点,然而记者梳理发现,各地细则版本大相径庭,一些地方观望、敷衍态度显现无疑。
所有地方版本中,北京可谓最严厉。除了严规20%的交易个税外,京籍单身被限定只能购买一套住房。
与此相对的是,多数城市虽然态度恳切,但内容缺乏新意,总体上是对中央“国五条”的重申,被指缺乏“杀伤力”,一些地方的楼市、土地市场则出现了新的动向:个别二线城市细则公布后房价仍出现较大涨幅。
陈昇等专家指出,一些地方规避热点问题,缺乏“杀伤力”。一线城市对于政策执行较为严格,不少二、三线城市则“从轻发落”。“一些地方难舍楼市依赖,细则缺乏诚意,调控效果难免打折扣。”
“精确制导” 避免误伤购房者
如何让楼市走出“十年九调,屡调屡涨”的怪圈?
“楼市调控不能仅限于量跌价滞,最终目标是价格稳定。”陈国强说,“政策仍待细化,让政策‘精确制导’,而不要旁落‘空调’,误伤购房者。”
业内人士提醒,从“国五条”的落地来看,中央的调控目标是房地产市场平稳,房价稳定,而地方的目标是房价“增幅稳定”,这和中央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值得警惕。土地出让溢价过高推涨房价的情况需要得到控制,政府也应适当控制出让地价、适度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