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赵晓悦 厦门、北京报道
按照蓝伟光的解释,三达净水机中使用的纳滤芯,在超滤和反渗透两种常用技术之间取路,糅合了纳米技术和活性炭的特性,截留水中外源微污染的同时,也能够保留水中天然存在的矿物质。
这项技术的储备开始得更早。实际上,在饮用水净化处理中,根据原水水质及净水要求的不同,已经有多种不同性能的纳滤膜可供选择,但大多数商品纳滤膜在截留微污染方面性能卓越,在保留矿物质,尤其是人体所需要的钙、镁等二价离子方面却无能为力。
蓝伟光的团队为突破这一技术关口,耗时八年,在德国纳米专家的帮助下,开发出复合陶瓷纳滤芯。研发完成后,蓝伟光先是在厦门推行免费模式,邀请高端客户试用2000多台纳滤水机,两年后才正式进入民用市场。
显而易见,弥散全国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正在“吹胀”净水行业的消费需求;据市场人士指出,净水器远超传统家电的毛利空间,以及通过销售滤芯等耗材持续获得的利润,使得大小企业都为这一市场趋之若鹜。最近的如联手,凭借纯物理过滤的陶氏反渗透技术进军高端净水领域。
但是,三达从技术到位到民用市场的放量却迟迟没有实现。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工业与消费品领域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商业模式不尽相同。“工业看效果,有专家来判断;老百姓看口碑,看品牌效应”,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同处净水设备的货架,三达的“纳滤”品牌宣传语,与其他超滤工艺们一道,往往只是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概念之一。而所有概念背后,并没有任何统一的国家标准。
另一位关注该领域的投资人向记者表示,即使能够实现技术转化,也不乏工业到民用转移成功的先例,包括这类工程出身的公司,也开始扩展民用净水项目。不过,如果缺乏品牌推广的渠道和销售服务能力,这种转型将会困难重重。
虽然蓝伟光在微博纳滤水机奔走,但即便从三达内部看来,民用设备的尝试仍需进一步发力。实际上,碍于企业的工业基因,三达在民用事业上的投入相对谨慎,甚至可谓“微乎其微”。
“如果蓝博士想真正实现他的民用未来,只依靠个人品牌的推广远远不够。”一位熟悉三达的人士向记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