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乘客扒车门、迟到闹事、高铁抽烟等不文明乘车行为屡屡引发关注。查询发现,中国铁路总公司制定的《铁路旅客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即“铁路黑名单制度”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依据该办法,有七种行为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后,铁路部门还将记录当事人个人身份信息,纳入铁路旅客信用信息记录管理,一旦生效将被限制乘坐火车。
按《办法》规定,以下七种行为将可能被纳入铁路黑名单:扰乱铁路站车运输秩序且危及铁路安全、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倒卖车票、制贩假票,冒用优惠(待)身份证件、使用伪造和无效优惠(待)身份证件购票乘车,持伪造、过期等无效车票或冒用挂失补车票乘车,无票乘车、越站(席)乘车且拒不补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应予以行政处罚的行为。
国家发改委、铁路总公司等国家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火车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规定,扰乱铁路站车运输秩序且危及铁路安全、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应予以行政处罚的,铁路部门限制其购买车票,有效期为180天。
有专家表示治理不文明乘高铁行为应现场与事后处罚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表示,每一位乘客买了车票就享有相应的合法权益,而该男乘客的占座行为已侵犯了其他乘客的正当权益,经劝解无果应对其采取强制手段。“如果现场处置还难以控制局面时,需要用延伸手段辅助,比如将其拉入黑名单,控制其乘坐火车,就像对付‘老赖’那样。”
据中新社、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