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国家工信部网站对2014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显示,2014年总体有37家汽车企业未能达标,相比2013年增加3家。其中,相比大多顺利过关的合资车企,自主车企在面对越来越严格的平均油耗管控更能感受到压力。
平均燃料消耗量不达标,将面临着公开通报、暂停受理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不达标新产品申报、暂不办理新建或者扩建投资项目、对现有达不到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车型停产和限产、海关通核和进口检验严格监管等后果。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个打算在中国车市长期发展的车企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汽车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不达标,不外乎三方面原因:一是技术落后;二是大排量车型产销量太大;三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足。其中,在26家不达标的国内乘用车企业中,诸如全年产量仅为14辆的安徽江淮安驰,全年产量为53辆的陕西通家。很难想象这样的企业未来能投入技术研发来应对严格油耗标准的要求。可以预见的是,这些车企未来都将成为下一轮兼并重组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车市SU V大热的背景下,车企纷纷投放油耗更大的产品,确实会拖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后腿。就拿目前仅生产大排量SU V的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来说,此次被工信部点名实属无奈。事实上,随着平均燃料消耗量限值越来越低,如果仅依靠传统技术,小排量汽车也难以达标,必须借助新能源汽车拉低平均值。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投产,大庆的沃尔沃工厂得以过关并非难事。
事实上,油耗管控能否切实落实,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促进效果甚至要强于真金白银的补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坦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国家油耗管控法规密切相关”。从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来看,新能源补贴有时候很难到位,因此车企缺乏推广新能源的积极性。反之,在平均油耗法规的严格管控下,车企不得不借助发展新能源汽车达成油耗标准要求,如此一来,新能源汽车必然得到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