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2月27日报道
导语
一个是国际一流的超跑制造商阿斯顿-马丁,一个是员工不足百人的内地加工厂,若不是"东窗事发",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前者主导的召回"罗生门"事件持续发酵,实际上已经由企业的"家务事"演变为涉及"中国制造"的公共事件。
阿斯顿-马丁召回上演"罗生门" 脏水泼向中国制造
这是一个由中国公司引发的顶级超跑全球召回的故事。2月6日,尚在老家过春节的张志昂突然成了其供职单位—深圳科翔模具有限公司的新闻发言人。他的手机几乎被打爆,电话内容均与阿斯顿·马丁召回有关。负责国内业务的张志昂曾将手机号放上网上寻找采购商,各路人马纷纷打来,让他顿时感到一头雾水。
这一切都起因于阿斯顿·马丁发布的召回通知。因为油门踏板臂存在断裂风险,阿斯顿·马丁近日表示,将召回2007年末以来生产的大部分跑车,总计17590辆。阿斯顿·马丁在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提交的文件中,披露了负责油门踏板供应的一级供应商及其下游二、三级供应商的公司名称及地址,并指出三级供应商深圳科翔负责油门踏板臂的塑模,其使用了东莞一家塑胶原料公司供货的假冒塑材导致该问题发生。在召回之余,阿斯顿·马丁的整改措施包括将中国的油门踏板杆生产线转移到英国本土。
最先报道召回事件的外国媒体很快将炮口对准了中国制造的品质问题,召回事件随即演变成为一场对"中国制造"的口诛笔伐。另一方深圳科翔,矢口否认并"大呼冤枉"。随即,被惊动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国国字号主流媒体反戈一击,为一家厂房面积不足一千平米仅几十个员工的民营小微企业背书,这并不寻常。在意识到其做法已经引发国内整个行业不满后,事件又有了戏剧性的发展。阿斯顿·马丁2月12日提供了一份"事实补充"材料,否认它曾经责备深圳科翔在模制油门踏板臂时有意使用假冒材料的说法。
实际上,自2013年5月份至今,阿斯顿-马丁因旗下车辆油门踏板存安全隐患已在全球实施多次召回。阿斯顿·马丁没有料到,这次的召回和陈述,却"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制造商与供应商身份上的巨大悬殊让这一新闻事件急速升温,抢占各大媒体头条。这场"高端定制"与"中国制造"的碰撞至今尚未有定论。阿斯顿·马丁在长达半年多的调查之后竟然把问题归咎在一家名不见经传、连官网都没有的中国小供应商身上,这"不可思议"的理由是否就是事情的真相本身?
阿斯顿-马丁反成"受害者" 曝光深圳科翔转移"火力"
而作为召回的制造方——阿斯顿·马丁,又在这场召回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按照车企正常的逻辑,召回事件体现的是车企对消费者的负责,避免由于部分不合格产品导致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损失。汽车作为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综合体,召回十分常见,无论是美国、西欧等发达市场,还是中国这种快速成长中的汽车市场,消费者对待汽车召回的态度已经十分理性。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汽车行业内出现质量问题时,鲜少有整车企业直接将其供应商推到风口浪尖。但从事件发酵过程来看,无论是阿斯顿马丁有意或无意发布召回事件的缘由,或者说有意或无意地将责任推向零部件公司,将深圳科翔带入风波,事态的发展也偏离了原先的轨道。
召回事件发生后,阿斯顿 马丁显得很"委屈"。阿斯顿·马丁将1.7万辆超跑全体召回事件(这个数值几乎占其过去六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三),转化为一个从百家零部件供应商中揪出那个坏了一锅好汤的老鼠屎的行动。召回的起始看起来是某些西方媒体钟爱的制造业经典故事——中国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品牌商将生产重新迁回欧美。而从目前国外媒体的反应来看,阿斯顿·马丁将召回原因推到"中国制造"上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转移火力"的作用。
忽略其内部对于采购、供应商及产品监控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问题,将人们的关注点直接并成功地转移到了第三方上,减轻了其所面临的舆论压力,并成功地在全球汽车制造业中打压了"中国制造"。深圳科翔也在网上迅速成了给"中国制造"抹黑的声讨对象,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上门调查。深圳科翔如今已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下过订单的客户怕受影响,把几百万的订单撤了。正在谈判协商的客户惟恐避之不及。
豪车配小厂件 供应链存在巨大监管漏洞
事实上,整个事件最终将阿斯顿·马丁的供应链推向了前台。根据阿斯顿·马丁公司的说法,其供应商分为三级,油门踏板总成由一级供应商Precision Varionic International limited(PVI)供应。油门踏板臂由二级供应商Fast Forward Tooling(HK) Ltd(FFT,中文名称"泊安模具和制品有限公司")制造,FFT公司将踏板臂的铸模分包给三级供应商深圳科翔。详细
根据工商资料,深圳科翔成立于2010年8月,而阿斯顿·马丁本次召回的车辆最早却是从2007年底开始生产。有媒体探访了深圳科翔的公司,其目前仅有40多名工人,每年产值在10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深圳市科翔模具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张志昂,他称绝对没有能力接到阿斯顿·马丁这种客户的订单。而该公司也并没有通过TS16949的汽车行业相关认证。这样的两面说辞也让此次阿斯顿·马丁的召回看起来迷雾重重,一名接近阿斯顿·马丁中国区域的相关人士表示,这其中也许是因为深圳科翔模具有限公司作为三级供应商,在与二级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时并不会提到阿斯顿·马丁,而科翔也可能确实不知道踏板是装配到阿斯顿·马丁旗下车型。详细
由于汽车供应链非常长,整车厂不可能实现对所有供应系统的管理,而汽车业的供应链的管理方式几乎都是上一级管下一级,下一级再进一步向下管理。相对别的产业,汽车产业对供应链的管控有系统且严格的标准,如QS9000等,零部件要进入供应体系原则上都会进行认证,认证完成后在批产之前又会有各种测试,而量产后整车厂还会对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若下级供应商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等出现变更时,必须提前告知上级客户。随着专业化分工,阿斯顿-马丁转包是合理的方式。问题是如何控制由转包生产带来的品质风险。详细
阿斯顿马丁公司设计部主任Marek Reichman表示:"我们有非常好的质量控制检查体系,我们已经注意到一些问题并且我们正在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客户受到该问题的影响。"阿斯顿·马丁在对供应商的管理上,并没声称的那么"严格"。打着英伦贵族招牌的阿斯顿·马丁,竟会选择一家名不见经传、连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做供应商,且问题出现长达近七年才被发——这或许令人觉得荒诞。即使阿斯顿·马丁公告内容属实,也不应将一个次级供应商做为主要责任人推出。但关键是对下游供应商的管控,阿斯顿·马丁显然难辞其咎。在生产监管上的长期缺失或许是阿斯顿·马丁此次东窗事发的根本原因。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周政说,在市场行为中,企业理所当然要对产品质量负全责,即使是分包,企业也有对分包产品质量监管的责任。阿斯顿·马丁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了两方面不足,一是该公司采购供应链存在监管漏洞,作为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如此不严谨,是对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不负责。二是事件发生后,阿斯顿·马丁将责任推卸给所谓的中国材料供应商,是不够专业的做法。
质量祸根早已埋下 背后或藏新东家与CEO斗法
在召回背后,是阿斯顿·马丁近来难掩的颓态。这或许也成为间接影响其对产品质量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阿斯顿-马丁跑车的销量并不佳。2007年,其达到了销量历史最高纪录,随后便一路走低。2012年,阿斯顿·马丁汽车销量已降至约3400辆,腰斩一半有余。2012年阿斯顿·马丁损失利润额高达246万英镑(约人民币2400万元)。持续亏损或许是阿斯顿·马丁选择小型供应商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阿斯顿·马丁的产量很小,找大厂合作的话,因为要单独开模具,要价会比较高,而小的供应商不会那么挑剔"。
阿斯顿·马丁全球总裁ulrich Bez一直提倡的"外包化"也成为其产品质量失去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有分析人士认为,"外包化"很难保证零部件产品的一致性,尤其对于主打高端定制的超级跑车阿斯顿·马丁而言,其产量很小,因此无法规模化生产。若单独开模具,则价格会比较高;而小的供应商则成为合理的选择,但相应的产品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不少分析认为,此次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应该是"躺着中枪",这可能源于销量连年下滑的阿斯顿-马丁新东家与老CEO之间的"斗法"。作为老牌的超豪华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虽然曾被汽车大佬们卖来卖去、常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常年亏损的阿斯顿-马丁在2013年5月引入了意大利投资公司Investindustrial,随即传出后者希望阿斯顿-马丁更换老CEO厄里奇·贝兹,在双方为CEO职位争夺正酣之际,却爆发了这起匪夷所思的大规模召回事件,不能不说颇为蹊跷。2月12日,阿斯顿·马丁的中国股东——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汪潮涌在接受某财经媒体专访时表示,阿斯顿·马丁的采购供应链上可能存在分包违规行为,其内部正在进行调查。此外,对于此前有关阿斯顿·马丁公司股权更迭、CEO职位即将进行人事调整一事,汪潮涌也没有否认。
更令人费解的是,阿斯顿·马丁近年来还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强烈企图心。不仅经销商大幅扩张了四倍,甚至从开拓中国市场业绩显著的劳斯莱斯中国区挖来了当家人,将年销量提高至500辆乃至更高,将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市场全球份额占比翻倍至20%,此类言论频频出自公司高管之口。而此次高调推诿责任后,一切铺垫似乎都已前功尽弃。
"中国制造"应引以为戒 做好品质是底线
尽管事实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在阿斯顿马丁召回事件中,阿斯顿马丁本身应负直接和主要责任,其明显带有的栽赃中国供应商的做法也应受到指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涉及事件的中国方就没有一点问题。实际上,正如有人指出,无论是从阿斯顿马丁转移公众视线的做法本身,还是外界在事件发生后对"中国制造"的态度,都对中国供应商们提出了警告:踏实本分做好品质始终都是底线。
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制造"背负着并不太好的名声。2007年8月,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Mattel)因质量问题大规模召回"中国制造"玩具,最初在责任厘定时说是中国制造商的问题。该事件导致美泰中国制造商广东佛山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树鸿在工厂仓库内上吊自杀。但其后证实,美泰召回玩具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设计缺陷所致。在路透社最新的报道"AstonMartin recall highlights risk of China parts supply"中,不仅标题直接点出中国制造存在风险,内文也一再提及中国制造并不让其他众多汽车制造商放心的观点,和阿斯顿 马丁本身存在的质量监管漏洞相比,实在显得避重就轻。
该事件也为中国有关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被贴上民族保护主义的标签。在欧美市场上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标签上,大多会在前面加上一句"Designed by XX(XX设计)",简单的几个英文字母表达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分工里利润最薄、最底端的一环——制造。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零部件行业年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专家表示,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一直处于贴牌生产者的尴尬地位。中国零部件制造行业要想做大做强实属不易。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进入核心业务范围,如引擎技术等。他认为,中国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改变中国制造等于廉价的印象,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被栽赃"的情况。
结语
中国制造一直以来背负着并不太好的名声,在向中国创造迈进的道路上步履艰难,阿斯顿•马丁召回事件让人担忧,是否在今后只要涉及中国企业,只要将责任推给"中国制造",汽车制造商就可能躲过舆论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