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是当时解放长岛时的报道。”1月27日,在烟台长岛县孙长志开的“海铭居”渔家乐里,他正在将自己收藏的以前的海报、报纸亲手制作成相框,准备悬挂起来、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岛的过去。
文/片 齐鲁晚报记者 钟建军 赵金阳 杜晓丹
渔家乐转型升级
招待所变高端民宿
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长岛去年被正式批准设立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几十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长志出生在长岛县砣矶岛,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最早是开船谋生出海打鱼,后来搞过养殖,现在经营渔家乐,自身的经历也见证了长岛在发展中的变迁。
“以前没有天气预报,全靠船老大的经验,船老大掌握着一船人的命运。”64岁的孙长志说,他从16岁开始出海打鱼,那时是木船,全靠风,风向不对就回不了家,风险很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了机动船,条件好一些了,捕捞回来的鱼也很好卖,渔民开始挣钱了。到80年代,出海打鱼,一个伙计出去一趟,回来分一千元很正常。“那时候出去一说是长岛人,身上自带有钱人的标签。”孙长志称,那时候一个家庭年收入三五万元很正常。到90年代,渔业资源匮乏,出海一趟,打不上什么鱼来,许多人开始谋划转产转业。
孙长志坦言,以前人们意识差,不知道保护海洋资源,后来才知道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性。搞养殖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来长岛旅游的人数逐年攀升,便将目光转向了渔家乐。
2013年,在渔家乐转型升级过程中,爱折腾的孙长志用和大海有关的物件、木头、石头搭配结合,将过去的“家庭式招待所”改造成充满浓郁渔俗文化的民宿型渔家乐。
“如今长岛环境好、空气好,资源保护得好,也有最正宗的渤海湾海鲜。”孙长志说,每年旺季他家常常满客,年收入200多万元。不少游客定期来长岛呼吸新鲜空气、吃海鲜,享受慢生活,“国家政策落实好,长岛发展得好,最受益的是老百姓。”
拿出压箱底老物件
讲述渔家故事
来到“海铭居”渔家乐,大厅里放着一排排相框。孙长志说,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段,他特意将珍藏的几百张海报、报纸、老照片拿了出来。准备装订后悬挂在渔家乐里,让更多人了解长岛的过去。
“我本来打算从网上买相框,但都不合适。”孙长志说,后来他就自己动手制作相框,相框里有两个卡槽,放两层玻璃,这样两面都能看。“这是当时解放长岛的报道。”孙长志拿起一个相框介绍,当时渔民摇着小橹参加战斗。
现在人们日子好了,一些事情还是不能忘记。他从年轻时就喜欢收集关于长岛的报道、照片,一直想找个机会将这些东西展示出来。
“上面记录着长岛以前的事,将这些东西展示出来,游客来了我就给他们讲渔家故事,讲关于长岛的故事。”孙长志说,游客们会更了解长岛,也会让他们对这次旅行印象更深刻、更有意义。
包鲅鱼水饺送战士
一送就是30年
长岛喝上蓬莱水、南北长山联岛大桥岛开通、环岛慢行道串起绿水青山、成为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长岛这些年来变化很大,变得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岸更美。也有不变的,62岁的贾平出生在长岛县砣矶岛,她对海岛的感情从没变过,对驻岛官兵的军民鱼水情也没变过。
来到贾平家里,她正在准备包水饺。只见她把鲅鱼拿出来,剁头去尾,将鱼肉片下来,再切成块,放入盆中,放上切好的新鲜韭菜,再淋上花生油,加适量食盐,搅拌均匀后,鲅鱼馅儿便准备好了。
贾平说,长岛人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富足,但退回到二三十年以前,缺水、缺粮、少油水的海岛生活还是很困难的。她家旁边就住着部队家属,和他们真的是“门对门,窗对窗,一根绳上晒衣服”。与驻岛官兵朝夕共处,久而久之便生出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看着这些战士吃苦就很心疼。”贾平说,她每逢过年过节就给战士们送点海鲜、包些鲅鱼饺子,这一送就是30年。每当战士们叫她“妈妈”时,她越发感到自己要尽一分母亲的责任。“每年都包七八百斤鲅鱼水饺邮寄出去。”贾平笑着说,“孩子们到外面后吃不到这么好吃的鲅鱼水饺,都说想吃‘妈妈’包的水饺,我每年都给他们寄一些。”
1月28日一早,贾平就将冻好的水饺打包好邮寄出去了。紧接着又带着许多鲅鱼、海鲜来到驻守海岛的部队。官兵们见到贾平后把她团团围住,握着她的手喊着“妈妈”。
前几天县里举办晚会,贾平上台演节目,下台后战士看她穿得少,立马给她披上了军大衣。“我没有自己的儿子,但是现在我又有了很多‘儿子’。”乐观开朗的贾平眯着眼睛笑着说,“我真的感觉到特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