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逐渐已经成为了人们最爱讨论的话题之一,科技与生活相互融入结合。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机器人,更具先进性,更有应用价值。
你是否还记得无微不至、贴心暖人的大白,是否还记得《机器人总动员》中与瓦力合作的Eva吗?现实生活中,机器人不再只是这些遥远的幻想,而且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新华社启用的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Udesk智能客服机器人上线运营,日本机器人“JunkoChihira”在游客信息中心从事前台接待工作并将在明年为游客们提供当地新闻资讯,黑龙江省首位银行智能机器人大堂经理助理“小平平”正式投入使用,能吹笛子、跳舞甚至还可与人沟通的机器人亮相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及刚刚上岗的用于检测恶意破坏或虚假编辑等行为的维基百科AI小编等等。
如今层出不穷的服务型机器人相继亮相,开放式仿人机器人平台和高仿真机器人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在不同程度地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这些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是否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报告:2015年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2014-2018年智能型机器人行业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14-2018年中国智能型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4-2018年智能型机器人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
- 更多电子行业分析
智能机器人开启新领域 人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
虽然目前已经出现的智能机器人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只是人工智能的雏形,正处于自动化与半自动化的阶段,而且它们的应用领域还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等商业应用领域。
但不难看出,人与机器在某些岗位上的竞争将相当残酷。比如富士康等企业已为工厂配置了大量的机器人,以替代人力。如此一来,不仅蚕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适龄劳动力规模递减压力,还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并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同时在投资领域,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程序化高频对冲交易,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机器对人判断能力的替代,且这种替代是不可逆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机器人开启了智能服务的新领域。
由于情感与意志的赋予,机器人与人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多数人认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往往会导致人类劳动力变得更为廉价。不过,机器始终具有自身局限性,无法真正地、完全地替代人类。最为关键的是,智能机器人也是由人类发明制造的,如同人类与电脑、人与智能手机等。
而牛津哲学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Bostrom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虽然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万亿倍,但超人工智能始终受制于人类。更多智能机器人行业最新相关资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智能型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业界专家曾表示,用“失落”的情怀看世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确实太过静态,因为对这一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机器人产业来说,哪怕是高仿的差距也体现出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空间,太多的悲观容易给人在认知上带来固步自封。
因此,智能机器人要真正进入用户服务端,还需要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的更多突破性研究。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不太可能真的发展到电影终结者中的那种层次,因为人工智能依然倚重的是物理世界的方法论,而人类的智能既受益于漫长人类历史的基因沉淀,也是在复杂多变的交互动态下沉淀的意向性。
对智能机器人产业,无需用科幻版的意识或夸大它的存在,或失望于它的发展缓慢,最具现实的考量是,随着机器人开始对各种可以程序化、标准化的工序和工种的替代,随着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在重新建构,我们需要思考自身在机器人时代的定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