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记者 李锡巍 唐首政 通讯员 岳园 焦裕如
李小娥出生在湖北省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家里有高血压患者,每当看到亲人为病犯愁时,她心中治病救人的信念就坚定一次。长大后,她如愿来到微山县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内分泌科医生。工作中,她尽心尽力照顾好每位患者,工作之余便投入到科研中去,对糖尿病、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诊治,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并投入到科室的诊疗中。
特殊病例分类收集
下班后还研究课题
“快,心电监护、吸氧,准备胰岛素静脉泵入,导尿、血气分析……”10日下午,30多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家突然昏迷、大小便失禁,被家人背到了微山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李小娥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展开了抢救。
“面对这种休克昏迷的患者,我们随时都要做好准备。”说起刚结束的这场抢救,李小娥颇为感慨。现在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有些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接受不了已患糖尿病的事实,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做好心理疏导,才能让患者有好的依从性,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在科室,医生、护士除了干技术活、体力活之外,还得是心理专家,是好的听众。”
李小娥有个习惯,遇到特殊病例总是分类收集到一起。“现在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都那么高,就想看看二者之间有无联系。”李小娥对几千例糖尿病患者的尿酸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探究体重指数和糖代谢的奥秘,她利用休息的时间,到查体科对健康查体的人群进行收集,一项以《健康查体者体质量指数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研究》为题的临床研究成型了,对体重指数与血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对医学的孜孜以求,使得李小娥对内分泌科疾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糖尿病、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已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微山县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主持完成济宁市科研课题二项。
“现在好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在早期症状较轻时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疗,等到出现严重的心衰、血脂紊乱时才来看病,这时候的病情已经很重了,如果早发现、早治疗,病情还是很好控制的。”说到此处,李小娥感到任重而道远,目前她正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又开启了她的研究。
进修“充电”回来
所学在科室落地
李小娥是微山县人民医院第一批通过人才引进的医生,虽然患者多、工作量大、责任重,但她仍旧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热情。
2013年,医院选派她到治疗内分泌技术数一数二的上海瑞金医院进修。“那边接诊的大多是疑难杂症,对基层医生来说平时见得少,在有些地方很有可能就意识不到,就像血压高,有可能只是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追根溯源,找清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多问个‘为什么’对治疗真的很重要。”
进修回来,李小娥就开始着重培养这方面的意识。“正巧有一位39岁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家族史,三种降压药已经吃到最大剂量,血压还是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住在了我们科,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李小娥介绍,根据患者的病史、年龄及初步检查结果,考虑患者继发性高血压可能性大,进一步查了卧立位醛固酮实验、盐水抑制实验考虑患者患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后经肾上腺CT检查发现患者右侧肾上腺有一约3厘米X3厘米占位。最后建议患者上级医院手术,术后随访,发现患者不吃任何降压药,血压一直保持正常。
正是这种从医的经历,让李小娥更加笃定,面对复杂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必须学会用全局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患者不会按照教科书上去生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病症特点和心理特点。”李小娥说。
好的玉匠,总希望得到天下好玉以供其雕琢。其实医生也一样,每一个患者都是医生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病痛促进了医疗的发展。工作以来,每当遇到特殊病例,她都会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然后将总结出来的经验拿出来与科室共同研究探讨,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诊疗意见。“医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李小娥说。
正是这种信念,让她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