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青春,难舍我们的“老师专”

   日期:2019-04-20     评论:    
核心提示:1995年元旦,同学们包水饺(网友:秋凉如水)。齐鲁晚报记者 贾凌煜 汪泷济宁师专走出的毕业生,早已成为济宁及周边县市区各单位的

1995年元旦,同学们包水饺(网友:秋凉如水)。

齐鲁晚报记者 贾凌煜 汪泷

济宁师专走出的毕业生,早已成为济宁及周边县市区各单位的中流砥柱。虽然红星中路1号院短暂成了办公场所,但在济宁人心中,尤其是济宁师专的毕业生心中,它永远都是“老师专”。

听闻红星中路1号院要“变身”,最坐不住的当属这些往届毕业生们。各个同学群都相约再回到校园溜达溜达、拍照留念。在校园里每走一步,满满都是青春和回忆。

济宁师专老校门(资料图)。

听说要改造

老校友赶紧来看看

因为工作关系,济宁师专94级校友赵磊早就听说了“老师专”改造的消息。青春时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就要成为历史,他赶紧带着妻子,到校园里再次寻找青春的味道。

“3月中旬左右,特地带着妻子来了校园,一边溜达一边向她介绍,这是文科楼,这是操场,那是图书馆……”赵磊说,自己经常来济宁开会,一有空闲就会到曾经的校园里转转。这些年,眼看着学校图书馆变成了青少年宫,操场上盖起了办公楼,最重要的是,整个学校都搬到了曲阜,升级为现在的济宁学院。“搬到曲阜时,我们很不舍。”赵磊坦言,但看到济宁学院一步步发展得越来越好,心中也就释然了。

其实,当年的济宁师专并不是赵磊的理想学校,可高考分数有限,只能在当时的电大和师专中选择,他选择了师专历史系。从入校到第一学年结束,赵磊对这所校园还没有什么感情。当时的师专还是两年制,第二年一开学,赵磊和同学们就成了应届毕业生,这时,同学们对这所母校的感情,开始急速升温。

在校园里,赵磊还碰到了一位1998级的校友,特地带来孩子,陪自己致敬青春。1993级美术系校友薛琦就在济宁城区居住,有一天下班,他特地又骑车在校园里转了20分钟,再次爬上四楼平台,可这处记忆里常去的平台,似乎小了很多。

“真是每走一步都有回忆,都有故事。”赵磊说,他的手机里拍摄了不少照片,特地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同学们看到后瞬间点赞评论,还有的相约着在校园消失前,赶紧来转转。可以看出,大家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寄托了对母校的留恋和不舍。

最爱去图书馆

元旦包饺子最难忘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每个人都很单纯,精神娱乐生活也就是周末时组织场舞会,或元旦时搞场联欢。学习之余,多数同学选择了看书。“上学期间,除了教学楼,最常去的当属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宫。”赵磊说,听说这栋楼保留,同学们心里好过了不少。

济宁师专校园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同学们记忆中,文科楼、理科楼、艺术楼、图书馆,还有阶梯教室,让这些来自济宁及周边县市区的学生们大开眼界。校园里,有小花园,假山池沼、亭台轩榭、花木葱茏、曲径通幽,行走其中好不惬意。

1994、1995级的毕业生有段共同的记忆。就是1995年元旦时,集体包了次饺子。在一位校友公开发布在简书上的文章中,详细描述了那时的场景。“前一天大班长刘景营带着班干部,从学校后的秦庄市场买来猪肉白菜,借来食堂里的工具,陈老师领着全班在教室里包水饺。大家笑着闹着剁肉馅、擀饺皮,有的男生拿着饺皮犹如张飞拿起绣花针,笨手笨脚不知从哪里下手,看得我们女生哈哈大笑,于是纷纷充当师傅,现场收起了徒弟。尽管包得五花八门,煮得破皮露馅,大家还是端着快餐杯吃得津津有味、满口流香,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

“确实就是当时生活的再现,一模一样。”这篇文章,尤其是里面点点滴滴的细节,让赵磊感触颇深,仿佛跟着这些文字,回到了大学时的青葱时光。

听摇滚、留长发

一人一条牛仔裤

济宁师专校园不大,校外的浣笔泉路一放学就挤满了济宁师专的学生,到了晚上八九点,更是灯火辉煌。这一路上,卖小吃、服装的摊子,是学生们的最爱。

从小爱自由的薛琦,跟上家里哥哥姐姐的步伐,1993年成为济宁师专一名大学生,就读于美术系。进行美术创作,灵感很重要。“一画就到半夜,不是说停就能停下来的。”薛琦回忆,也正因此,美术系的师生们不按套路熄灯,不按套路跑操是常事。

薛琦忘了是哪位同学从家里拿来一台双卡录音机,从此这台录音机就成了课桌上的常客,只要教室里有人创作,就会打开录音机,放上摇滚乐。“后来一习惯,不放摇滚,似乎都不会画画了。”说到这里,薛琦笑着说,当然也有的同学是被动着习惯了。

“那时候有句口头禅,‘中文土、英语洋’,艺术系,哈哈,是‘流氓’。”作为一名美术生,薛琦并不介意这句话。其实,这么评价艺术系,纯粹是因为他们走在了全校的时尚前沿,不少男同学都留着长头发,穿着牛仔裤。

有一次,薛琦和同学们出去逛了趟浣笔泉路商铺,回来竟然带回了8条牛仔裤,宿舍里一人一条。那时候,15元一双的劳保鞋,舒适又耐穿,是同学们的最爱。

近几年,随着秀水城、运河城、贵和等商场的兴起,浣笔泉路人气逐渐走了下坡路。可作为一名老师专毕业生,偶尔从外地回来,还是习惯去浣笔泉路逛街。当然,逛的不是商铺,不是衣服和小吃,而是青春。

集体赴深圳、广州

学生们至今心存感激

虽然只是个专科学校,但那个年代的老师们,都是真正的学者,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而且老师们善良淳朴,勇于“走出去”,处处为学生们着想,虽然学制只有两年,但每一位毕业生感激至今。

“毕业实习我们去的南京,河海大学。”时隔23年,近日赵磊将再赴南京,他想着如果有时间,一定会去当年学习的地方再看看。

而美术系的步子更大,从济宁迈到了深圳、广州。“我们在工人文化宫(现运河城)办过一次画展,李作义老师还带着我们去了趟深圳、广州。”作为班长,薛琦记得很清楚,当时班里总共29名同学,报名一起去深圳、广州的至少有25人,可以说能去的都去了。

坐了三天的火车才到达广州,路上同学们累了就相互挨着休息会儿,有的直接在硬座下铺上衣服,钻里头就睡。而这次外出实践,是不少同学至今唯一一次经历。就连薛琦,因为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只在2016年文博会开幕时去过一次。

老师垫付200元

心窝暖到今天

美术系有时会交一些学习费用,在1993年,200块钱不是小数目。薛琦对济宁师专的印象,因为一件事,变得更加亲切和温暖。

那时候,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济宁师专,是很了不起的事,周围人都会高看两眼。许多同学和薛琦一样,从农村里走出来。考上大学,就意味着结束了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无论家里生活再难,也要供孩子把大学读完,把知识学到手。

“那次交学费,就差200元。”薛琦很感慨,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老父亲骑车从安居的家中赶来,兜里掏出一张张五块、十块的票子,有的崭新,有的皱皱巴巴,看得自己眼睛直泛酸。即便如此,最后一算,还是差200块钱。

怎么办?怎么办?爷俩心急如焚。幸好,李作义老师及时帮他解了围。“李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说,不用管了,下次再来时带来就行。”这句话,让薛琦和父亲暖到心窝里。时至今日,看见济宁师专的花草树木,薛琦都能感觉到温情和暖意。

“老师专”正在一步步蝶变,不久之后将变身济宁学院附中红星校区。“老师专”毕业生们除了怀念,对这个结果也很高兴,因为这至少是教育事业的延续。

“我心甚慰。”薛琦说。

 
打赏
 
更多>同类听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听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zhenyiqingyuan
6688tv

短信收:1869889647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

本站为 零点夜听(www.零点夜听.com)零点夜听客服微信:LINGDIAN-Y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