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宗成庆做客齐鲁大讲坛。
近日,山东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公示,同时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如何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会让人类失业吗?5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宗成庆做客齐鲁大讲坛,揭秘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本场讲座由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刘士军现场主持。
齐鲁晚报记者 范佳
通过虹膜识别矿工
人工智能帮病人康复
宗成庆介绍,人工智能涉及很多方面,要让计算机具备和人脑一样的功能,简单来讲,就是听得懂、说得清、看得见、想得对。
只需说句话,手机就能按照你的指令操作。早上醒来,智能家居系统开始工作,柔和的音乐响起,窗帘自动拉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发感到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宗成庆举例,目前很多电商平台已经在研究用无人机配送货物。其中包括无人机本身的研究问题,比如定位,如何找到想要的准确位置,还包括用户需求的分析、意见的反馈等,涉及诸多方面。
“我们研究所做了一个虹膜识别系统。机器自动识别人的虹膜,这种识别比指纹更精确,所以更安全,特别适合煤矿工人使用。因为煤矿工人在地下作业,手弄脏了,指纹难以识别。”宗成庆说。
宗成庆还举了一个医疗方面的例子,在国家康复中心,把患中风的病人的手臂固定在一个机器设备上进行康复训练,机器可以控制病人不乱动,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训练,起到了很好的康复效果。
低端劳动或被取代
高端工作机器难胜任
宗成庆坦言,“除了科学和技术挑战外,还包括重复性体力劳动者需求量的大幅度降低带来的失业问题、新兴产业的管理和立法问题、社会秩序的管理和立法问题、教育医疗等相关领域管理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社会伦理等问题。”
宗成庆说,这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误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值太高了,技术确实在进步,但还没有达到完全替代人的程度。
宗成庆表示,曾有一些大学校长在琢磨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快,外语专业还要不要开,如果招生后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是很严重的问题,“我对他们说,对于一些低端的翻译,机器替代人是有可能的,比如说简单问个路或者问问天气预报。但是对于一些中高端的翻译,我还看不到机器替代人的可能。”
宗成庆分析,低端的重复性劳动人工智能可能替代人,但那些需要人的决策、高层次高技能的工作,机器难以取代。比如陪护机器人,如果陪护的病人说话不清楚,就需要人精准理解病人的需求,目前看机器还难以胜任。
技术需长时间积累
现在里面一定有泡沫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一片火热,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引进扶持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对此,宗成庆认为国家政策给予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研究是好事,但从某种角度来说里面有一定泡沫成分,“有很多技术需要长时间积累攻关,不可能指望今天投钱明天回收成本,获得利益。”
“目前单纯的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产业很少,大多是已经有了这个产业再附加人工智能技术。有人统计,‘人工智能+行业’也就10%左右,大部分是‘行业+人工智能。’”宗成庆说。
宗成庆表示,最近很多大学设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或者人工智能研究院,这是很好的事。他表示,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要扎扎实实去做,比如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有什么差别,哪些科目该设,更需要静下心来研究。
人工智能热也带火了相关专业。宗成庆介绍,人工智能是综合性学科,涉及诸多方面,比如数学、计算机、机械制造、芯片设计等。未来很大程度可能要对脑科学加强研究,因为人工智能最根本的是模拟人的智能行为,到现在为止,人类大脑很多时候如何工作还并不清楚,让机器人像人一样理解是非常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