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褚思雨 周惠娇 见习记者 崔培 王干 魏声远
他们在烈日下翘首以待,为了孩子的人生首考,做好一切能做的准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孩子拼命、努力,他们心疼又欣慰;孩子对未来作出的规划,他们无条件支持。2019年高考结束,听听“陪考大军”们的心里话。
8日,在育才中学考点门口,70多岁的李大爷不断往考场内张望。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回忆起当年参加高考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当时我是在任城区南张镇考点参加的考试,全国有570多万人参加。”李大爷说,他属于“老三届”,当时已经33周岁了,已结婚生子,得知能够参加高考的消息,别提有多高兴了。
“回到家就找出尘封了十几年的课本复习起来,这种失而复得的感受,现在的孩子可能无法想象。”李大爷激动地说,考场上有父子一起考的,也有老师和学生一起考的。还有工人、农民、军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也有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青及应届高中毕业生。
42年后的今天,自己的外孙女也参加了高考。“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学习环境更好,现在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李大爷经常给家里的孩子们讲述当年的经历,“有些事情,孩子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我是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要珍惜他们现在拥有的一切。”
高考期间,设立在考场旁边的征兵咨询处人头攒动,前来询问的家长络绎不绝。
“现在这个时代也不一定一考定终身,选择当兵,在部队历练也是很好的选择。”在济宁北大培文实验中学考点,考生家长张先生在征兵咨询处与宣传人员攀谈了十分钟。“等明天下午考试结束,我就领着我儿子过来报上名!”张先生说。
张先生儿子18岁,参加高考前就有志向参军。“孩子在校学习成绩也不差,喜欢体育锻炼,喜爱军事题材的影片,他经常给我们提起毕业之后想去当兵。”张先生十分支持孩子的选择,这也是他一个没有完成的梦想。
“我年轻时就想当兵,自己报的名,体检都过了。”手握着征兵的宣传单,张先生打开回忆的闸门,“当年我的家人不赞同我去当兵,后来从事了其他工作,但觉得没当成兵有些遗憾。”
此时,陆陆续续又过来几位送考的家长,凑过来听张先生的故事。不少家长附和着,表示也愿意让自己孩子当兵历练一番。
济宁一中考点作为艺术生考试专场,在校外等待艺考生们的家长,不惧骄阳的暴晒,一直等待考生走出考场。“艺考不是捷径,他们背后的努力与付出值得认可。”艺考生家长们纷纷表示。
“我儿子高三才开始学美术,很多人或许认为艺考是种捷径,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付出甚至比普通学生更多。”艺考生家长徐女士说,学习美术,意味着周末也都是拿着画笔度过的,儿子参加艺考都是自己一个人去的,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母子来说都是一种历练。“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我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个好成绩。”
徐女士的看法,得到另一位艺考生家长张女士的认同。 “我妹妹学的播音主持,虽然学得比较晚,但依然拿到了北华大学的合格证。”与妹妹相差十多岁张女士说,妹妹是因为热爱才选择播音主持,20天的艺考姐妹俩全程相伴。“冬天穿的很单薄考试是常事,艺考结束后,她又一头扎进教师,补习文化课。”张女士说,她尊重妹妹的决定,只要她不后悔就可以了。
“因为想上更好一点的大学,才选择的摄影专业,可是在接触后才知道这其中的辛苦。”吴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因为艺考耽误了在学校上课的时间,艺考结束后便进行一对一辅导,每天学到深夜更是常态,自己有时睡醒一觉后孩子屋里的台灯还亮着,总是心疼地催促儿子去睡觉。“希望会有个好结果,孩子的努力付出,我们当家长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吴女士说。
8日,2019年高考的最后一天,下午4点40分,临近英语考试结束,马路一侧等待小女儿的宋女士手捧一大束鲜花,神态放松,不时和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大女儿聊天。大女儿拿着相机,想记录下一家人捧着鲜花庆祝妹妹高考结束的那一刻。
当天下午,宋女士虽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守在学校门口等待女儿,但送女儿进场后就和大女儿去花店取预定好的鲜花,鲜花的色彩和种类也是姐姐为妹妹精心搭配的。
提起身边的两个女儿,宋女士非常骄傲。“今年老大取得博士学位。”宋女士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小女儿名叫高明净,在济宁一中上学,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在培养孩子方面,她非常重视言传身教,自己是媒体从业人员,早在1997年开始就在《齐鲁晚报》文化版发表过多篇文章。
提起考后的打算,姐姐语气轻松地说:“该出去玩的出去玩,该去旅游的就去旅游。填报志愿后,去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特长。”宋女士也表示,把时间给孩子自己规划。“今天什么都不想了,一家人去海底捞聚餐。”宋女士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