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挖掘出来的墓地残存的一些遗迹。 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济南祝舜路一工地发现疑似丁宝桢墓和遗骸的情况,经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报道后,引起各界强烈关注。12日,济南市及历城区相关执法部门进入现场查看,叫停了该工地施工,等待文物考古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发掘清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雍坚 郭学军
考古人员将进驻现场
12日9时30分,在祝舜路西段洺悦佳园项目工地门口,20余名媒体记者云集于此,等待丁宝桢墓的最新消息。10时50分许,济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历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执法人员陆续赶到现场,进入施工现场查看。不过,媒体记者不被允许进入现场。
现场发现的到底是不是丁宝桢墓?出土的遗骸是不是其本人的?12日下午,济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有关负责人高正威表示,执法人员上午到现场查看过,进行了拍照取证。“已经要求施工方立即停工,保护现场,等待文物考古人员进驻现场,做进一步的考古认定。”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说,根据济南市文物局的要求,12日下午,他已经安排考古人员和施工方对接,协商下一步考古发掘事宜,以便对发现的墓葬和遗骸进行客观的考古认定。
见证人起底“丁家林子”
12日,在工地现场,几位见证人讲述了当年的一些往事。原辛甸村居民、67岁的丁华芹说,自己的祖辈就是看丁家林子的,她家就住在丁家祠堂,她就出生在这里,祖父名叫丁江元。
丁华芹回忆,丁宝桢的墓当年确实就埋在这里。墓旁边有两米多高的墓碑,后来石碑就被破坏了,可能埋在了附近。这个墓周围后来又垫上1米多高的土,原来这里地势还低。“当年也不知道什么人,把丁宝桢的墓给扒了。”她还隐约记得丁宝桢墓当年被挖的情形。“丁宝桢的遗体被拉起来后,个子很高!他的帽顶子上有块玉一样的东西。当时,墓里还弄出一个眼镜片。”
丁宝桢五世孙丁健说,15年前,他曾找到原辛甸村村民陈水,在他的指认下,确定了丁宝桢墓的具体位置。这个位置,正是如今出土两个头颅骨的双穴墓所在的位置。丁健说,当时老陈回忆,原来丁家林子有七八十棵大树,坟在林子东南,是1958年平的,丁宝桢墓旁边最早有石碑,大坟旁边还有很多小坟。“1958年大炼钢铁后,老社员投资打了个井。扒了坟弄了砖砌井。”陈水所说的话,与如今工地挖出双穴墓及周边数个小墓的情形完全吻合。
延伸阅读
丁宝桢为何要叶落归鲁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其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
在关于他的传说中,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丁宝桢仗义斩杀违规私出宫门作威作福的大太监安德海。还有一道名菜“宫保鸡丁”,据说也与丁宝桢有直接关系。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丁宝桢去世后,由长子丁体常扶灵柩归葬济南。本来可一路直行,遇水搭桥,逢屋拆屋。但丁氏后人唯恐扰民,选择走水路回济南,路上走了近一年半。
丁宝桢祖籍贵州,死时在四川任上,为何他的灵柩要从成都运抵济南呢?这是一个正史记载中难以翔实解答的问题。丁健给出了回答,“一是因为他是文人出身,从小就景仰孔孟之乡,在山东为官十余年,更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二是因为他已经无家可归。在他中进士后,因母亲病故回家居丧,此时贵州平远一带正闹‘匪患’,他毅然变卖了所有家产,招募乡勇保卫家乡,自此开始戎马生涯,后因战功卓著,被调任山东。”
按清朝的规矩,易地做官者是不能把家安在任职之地的,而丁宝桢是携家眷及兄弟族人一起来山东后,妻子谌氏和二哥等人都先他而去世,又不能将亲人归葬原籍,于是向朝廷请旨,于同治十年在济南购置了十亩土地,位于祝甸附近(辛甸东邻即祝甸)的丁家林子和旧军门巷的丁家大院应该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朝廷特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雍坚 郭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