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引领者,在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大力推进的过程中,陕西不能满足于“全国头个”的称号,从先锋变成看客,躺在“爱参观就是不动弹”的怪圈里,而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下,煤矿智能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包括智能化在内的煤矿“四化”建设,是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煤矿科技装备水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笔者所在省份——陕西的煤矿智能化建设似乎正走入一个怪圈:醒得早,起得晚。“醒得早”,是说对问题在智能化开采方面,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早在2014年就建成了全国头个智能化开采工作面,这是“醒得早”。
之后,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遍地开花,近5年来已建成近150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但其中陕西占比不到1/6,按陕西6亿多吨的原产煤年产量来算,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陕西是全国头个煤矿智能化工作面诞生地,但目前煤矿智能化全面推广工作滞后,大部分煤矿仍是“看客”,此为“起得晚”。
进展不大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问题。有关专家认为,陕西部分煤矿企业在“四化”建设中站位不高、意识不强、对“四化”方面的理念、技术、经验等,了解不透彻,认识不到位,观念转变较慢,部分企业投入不够,严重制约了煤矿“四化”发展。
煤矿企业对智能化人财物投入不够的原因,主要是煤矿企业受当期经济效益考核影响,导致对技术创新和装备的投入较少,致使煤矿的技术创新工作进展缓慢、装备水平不高、高效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煤矿掘进装备智能化的投入方面,更是少之又少,这造成了煤矿掘进速度和质量无法保障,采掘接续紧张、安全隐患较多。
与此同时,人才也是制约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现实因素。陕西某煤企的一位管理者曾指出,智能化开采技术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电气工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深度融合,由于近几年智能化发展迅速,我国煤炭院校没有及时开展相关专业设置工作,造成这方面人才短缺。加之煤矿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职业发展受限,高校自动化控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不愿意到煤矿工作,而且相关岗位人员流动性大,造成技术人才难以储备,促使组建高效率高素质自有队伍的工作进展缓慢。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陕西煤矿智能化建设中存在五方面短板。一是“可视化远程干预型”智能化开采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对煤岩识别、智能精准控制等技术研究不够。二是传感技术不成熟,在使用精度、传输速度、数据采集量、抗干扰能力以及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三是装备制造水平不高,国产煤机装备在材质、制造工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机械可靠性较差,设备稳定性低,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防爆控制主机性能差,井下安装空间小、湿度大,监控计算机经过防爆技术处理后,整机性能大幅降低,使智能化生产时监测数据、视频等信息处理能力大打折扣。五是控制系统不稳定,智能化控制系统是多个系统的高度耦合,系统间的参数相互联系紧密,加之潜在的因素可能引起决策进程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新算法逐步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和可靠性。
如何改变“醒得早起得晚”的现状,在煤矿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奋起追赶?除了通过宣传交流统一各方思想认识外,整体的谋划布局也很重要。行业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认为,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坚持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围绕“四化”拾遗补缺,齐头并进;要坚持超前探查、超前治理,开展重大灾害治理和“四化”建设的技术攻关;还要坚持问题导向与超前布局相结合,通过智能化等“四化”建设,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提升职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作为曾经的引领者,在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大力推进的过程中,陕西不能再满足于“全国头个”的称号,从先锋变成看客,躺在“爱参观就是不动弹”的怪圈里,而是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矢志创新,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在煤矿智能化之路上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李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