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自贸红利,厦门自贸片区自去年4月挂牌以来跨境电商产业快速发展。据厦门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共完成通关快件30万余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倍,并已形成欧洲、北美、日韩、大洋洲等多条跨境电商通路。不过,厦门虽然在发展跨境电商发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热而不火也让业界颇为困惑,相比于深圳、杭州等跨境电商热门热门城市,厦门还有不小的差距。
现状:有的人气寡淡 有的已人去楼空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经过一年多的洗礼,厦门不少跨境电商体验店出现了成长的烦恼,人气持续性不足,生意寡淡,一些甚至无法支撑下去而选择了关门谢客。
在国际邮轮中心三楼,记者已找不到沃洋优品的影子,店名变更为“i塔吉跨境电商”,并且人去楼空,现场只散落着一些积尘的按摩椅和货柜,东倒西歪。
“今年9月底就倒闭啦,生意一直不大好,没几个人进去买东西。”附近的商家说,虽然每天到轮渡的游客不少,但沃洋优品的位置有点偏,人流吸引不过去,常常是员工比客人多,倒闭是迟早的事。
犹记去年8月时,这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跨境电商体验店在国际邮轮中心高调开张,仅过了一年多,就黯然收场,不免令人唏嘘。
位于中埔的夏商风信子是厦门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跨境电商直购体验中心,开业时也一度热闹非凡。
不过,昨日记者再次到访此地时却发现,人流也不尽如人意,偌大的商场显得颇为空荡。
记者看到,除了靠近门口的几家店尚有些客人流连外,靠里的商铺鲜有顾客光顾,一家150平方米的店,一般只配两名销售,且多是闲着。
甚至,刚落户不久的韩国馆、俄罗斯馆、洋人街和麦秀等近十家商店,已经撤离,留下一片空置的店面。“这里位置偏,会专程过来买东西的人很少,靠周边客源,很有限。”一位店员打着哈欠说,直到昨日下午4点,该店内的营业额还不到200元。
曾经如火如荼的厦门跨境电商如今却是一片萧条,原因是什么呢?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厦门跨境电商坦言,虽然厦门有优越的口岸通关环境、丰富的传统外贸资源等优势,但由于厦门长期缺席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之列,所以无法进行占主流模式的保税备货模式;而海外直邮模式姗姗落地后,尚在磨合测试阶段,还没发挥出真正威力;此外,厦门跨境电商缺乏本土“带头大哥”,也还没吸引到其他大平台的入驻,产业氛围和土壤比较薄弱。
1、缺席试点城市 错失发展先机“一直未能进入试点城市之列,这确实是厦门跨境电商最大的遗憾。”厦门多位跨境电商从业者坦言,因为不是试点,所有很多政策无法实行,或者政策实施滞后,这对竞争激烈的跨境电商来说,无疑是相当不利的。
据了解,国家从2013年开始开展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目前试点城市在全国已增加到10个,包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广州、深圳、郑州、宁波、福州、平潭等。这些试点城市被赋予了相关政策便利,开展先行先试,跨境电商获得了发展先机。
2、本地无法保税 电商发展一大软肋做跨境电商的李先生人在厦门,主要的运营团队也在厦门,但他还得时常关注浙江宁波的状况,因为他们公司货品的通关和物流都要从宁波口岸走,并从那里的保税仓发往全国。
“厦门现在还无法设立保税仓,只能走试点城市,企业也要注册在当地。”李先生坦言,无法直接在厦门口岸保税备货,是作为非试点城市厦门从事跨境电商的一大软肋。
记者了解到,保税备货模式是目前进口跨境电商的最主流模式。有数据显示,2015年,该模式占跨境电商平台份额达77.5%。
所谓保税备货模式,就是跨境电商企业将从海外批量采购的商品提前放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内的消费者一旦下了订单,商家就可以将已在境内的海外产品快递到客户家中。“保税备货模式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厦门业内人士表示,在该模式下,国内消费者可以在几天内收到跨国货品,有时甚至只需一两天。
从成本上看,保税仓模式砍掉诸多中间环节,物流成本较低,价格更实惠。据业内测算,保税仓的成本能比海外直邮便宜15元/单左右。
而且,在保税模式下,进口商家对货品具备更强的掌控力,在营销模式上可进行多样化尝试,比如主打低价爆款、规模化运作等。
厦门业内人士表示,无法保税备货,不仅造成厦门本土跨境电商企业流失,也难以吸引其他区域的跨境电商特别是大平台的进驻。
保税模式带来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以天津为例,2015年底获批成为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后,该市保税区的跨境商品物流比过去效率提高1倍以上,今年双十一跨境电商出单量比过去提高了3倍。
3、没有“带头大哥”产业氛围偏弱“数量多,但体量偏小,厦门跨境电商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厦门智嬴联合电商公司总经理戴晓敏到深圳等地考察看到,这些城市中,年经营额数十亿元的跨境电商企业不在少数,而厦门,体量上亿元就算是业界佼佼者,尚缺乏具有影响力和带动性强的标杆企业。
据了解,厦门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已经超过5000家,但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而且是通过第三方平台销售,自建平台不多,盈利模式单一而被动,在产业链中处于下游。
本土跨境电商企业还没有长出“参天大树”,其他大平台落地厦门的意愿也不高,像天猫国际、京东、网易考拉等跨境电商的主要平台,均还没有在厦门设立站点。此外,大型支付平台的缺位,也让厦门跨境电商产业链少了完整性。“没有大平台依托,没有支付服务支撑,卖家自然不会在厦门聚集或落地生根。”跨境网CEO吴福忠认为,因为目前跨境电商通关需“三单比对”,即支付企业支付单、物流企业物流单、电商企业订单,而这些在厦门没法顺利对接,产业氛围自然难以聚合。
对台是厦门的一大优势,厦门也在国内率先开启了台海快件模式。“这方面的确有很多机会,但现在走跨境电商的量并不多,还需要业界去挖掘。”有业者坦言,台湾有大量的特色食品和农产品,但这些物品更习惯于走大宗贸易或者“小三通”等其他路径,跨境电商的通路和从业人员还没有形成规模。
结语:2016-2021年跨境电商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分析,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厦门市民对世界各地高品质的商品将会有更多的需求。而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这些“洋货”变得触手可及。虽然在现实的发展中,厦门跨境电商还存在着不少缺憾,但报告认为厦门跨境电商依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潜力市场。只是,在运营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