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火爆带动了动力电池行业的迅速发展,不过动力电池行业在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电池制造商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为此,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来改善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环境。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存在严重“散乱差”的局面。近几年来,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使得动力电池行业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已经达到了227家,是2014年年初的两倍,系统集成企业有315家。规模庞大的企业数量并不是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特征。
我国目前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4%左右,数量庞大的企业数量分散了社会资金,大多数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缺乏研发基础和保障一致性的生产工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韩国等动力电池制造强国都只有3家左右的主力动力电池厂,研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明显优势。
中国动力电池产“散乱差”的局面如不加以规范,极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价格竞争。
11月底,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显示,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从此前“不低于2亿瓦时”调整为“不低于80亿瓦时”,一下提高40倍。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此番提高门槛的意图很明显,即促进动力电池行业的兼并和淘汰,改善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环境,未来九成电池企业会出局。
新版规范条件的出台,引起了轩然大波,业内人士讨论最多的,无疑就是80亿瓦时(是2015年版本要求的40倍)的产能要求。80亿瓦时对电池企业来说是什么概念?
截至2016年上半年,目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电池生产商(以锂电池为主)中,排名第一的是日本松下,2016年上半年松下的产能仅为30亿瓦时,其1860三元锂电池主要供应给特斯拉;排在第二名的是比亚迪,上半年的产能为15亿瓦时;而与比亚迪并列的宁德时代,上半年产能也是15亿瓦时。即使建厂扩产,国内能达到产能目标的也只有比亚迪、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2017年末这三家电池生产商的产能预计分别为160亿瓦时、160亿瓦时和107亿瓦时。新版规范条件规定的80亿瓦时产能指标要实现的话,意味着大多数中小电池企业都要被出清。
面对政策调整,记者观察到,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在争相加大投入,扩大产能,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则放缓了跟进步伐,转为观望。
政策将促进动力电池行业整合事实上政府此番提高门槛的意图很明显,即促进动力电池行业的兼并和淘汰,改善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环境。在国内的160余家电池企业中,产能超过10亿瓦时的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然有扩产的需求。根据中金证券的测算,要形成80亿瓦时的产能,仅设备资金就需要40亿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土地、厂房、流动资金等在内的成本。
此外,新版规范条件中,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企业近两年内没有出现生产经营和产品应用重大安全事故”。需要同时满足“80亿瓦时产能达标以及两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基本要求的企业比较少,就也就意味着大多数电池企业只有被整合并购。这个政策一旦实施,将极大方便大型企业低成本收购中小企业,实现自身产能的快速扩充;而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要么被资本整合,要么黯然出局。
目前,骆驼股份、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供应商龙头企业都已纷纷表态扩充产能,以应对政策的高门槛。
骆驼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10亿瓦时电池项目已经投产,按照规划,公司将继续建成总计40亿瓦时的动力电池产能。
德时代今年10月份也启动了一项100亿瓦时的动力电池产能项目。按照规划,国轩高科动力电池产能将在今年扩产至60亿瓦时,并计划在2020年扩产至230亿瓦时。
从已公布的产能数据来看,在国内53家主流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中,达标企业屈指可数。2016年比亚迪现有产能100亿瓦时,到年底产能将突破160亿瓦时;紧随其后的宁德时代2016年产能为60亿瓦时,预计到年底产能勉强触线,将达80亿瓦时。
不过国轩高科总裁方建华分析也不用过于担忧,他表示“80亿瓦时的产能限制,媒体和行业都存在过度解读。这个产能要求本身与推荐目录以及企业能否拿到补贴并不相关,只相当于一个白名单和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指针,而非硬性要求。”
新版规范条件出台早已有征兆其实,新版规范条件的出台,早已在2012年便埋下了伏笔。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20年,汽车动力电池领域要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2016年即将过去,按照目前国内企业的产销规模,留给政策实施的所剩时间并不多。
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政策正在严抓实施:新版规范条件要求更加确切、具体。在动力电池定义上,剔除对生产环节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铅酸电池;在生产条件上,新增关于监控和一致性的两项要求;技术能力方面,强调设备和研发能力等等。另外,新版意见稿还设有九大条目,比旧版多了两条,其一是规范管理,另一条是附则,这两条一出,落实的强制要求和要考核的技术指标就确定了。
尽管政策严抓,要求也更严格,但是企业也不必过于担忧。首先,本次规范条件实施具体时间未定,虽然限定在2017年,但在年末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新版意见稿还有“规范条件会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进行修订”的情况。除此之外,新版动力电池规范条件,暂时未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挂钩(详见12月2日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第四批推广目录),给了动力电池企业缓冲期。至于未来会不会挂钩,主要还得看2017年政策执行的效果。
据此,报告大厅《2016-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行业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国家制定如此严格的规范条件,主要还是希望通过强有力的行业标准去倒逼动力电池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兼并重组,建立本土龙头企业与外资企业抗衡,打破关键技术被外资垄断、自主品牌沦为代工厂的格局。
总体而言,2016年是汽车行业政策的大年;到了2018年,车企将会迎来第一轮考核。而对于即将到来的2017年,势必要起到承上启下缓冲的作用,电池厂家们能不能在2018年提交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就看2017年政策执行的力度以及市场的接受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