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贸发展目标看,《规划》放弃了外贸增长量化目标,将外贸结构优化置于首位。“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仅实现了《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空间布局目标,未能实现总量及产品结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内外部环境存在诸多超预期因素,可控性较弱。《规划》放弃数字目标:一方面,特朗普当选、欧洲领导人换届、“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等给“十三五”外贸发展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外贸数字目标难以确立;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数字情结弱化,未来更注重结构调整。
我国外贸发展新动能2016年,在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国内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下,随着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我国进出口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稳向好的态势。
2017年,从影响外贸未来发展的内外因素看,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需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外贸下行压力依然很大。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也仍然较大,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支撑外贸持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
据2016-2021年中国外贸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了解,外贸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促进外贸回稳向好,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30多年的积累,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无论外部市场如何波动,外贸发展的内外部仍存在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大批外贸代理公司难渡寒冬随着进出口权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生产企业具备了进出口自营能力。这让原本以提供外贸一条龙服务为骄傲的外贸代理公司不寒而栗。“我们能做的生产企业都能做,甚至比我们做的还要好,还要我们干什么?”进出口权的获得不再有任何准入壁垒,这是很多代理公司担心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海关、税务等部门在内的进出口环节等不断简化、优化,进出口环境日益得到改善。传统外贸代理公司在通关、结汇、退税等方面秉持的优势早已不见踪迹。
然而,寒冬才刚刚开始。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利空因素,才是真正的“西伯利亚寒流”。
随着近年海关出台的“国门利剑”等一系列行动,出口货品改为稽查率和稽查数量不断攀升,与之而来的,一方面是各类走私违法活动得到有效打击,另一方面,代理公司的通关压力也在不断激增。
一位代理公司负责人对此做了一个比喻,“以前100件货中可能有3件被查,现在抽检的几率增长了2、3倍。”
对于代理正规产品的代理公司来说,加强稽查无疑降低了报关效率,造成客户流失;而对于代理违规货品的代理公司来说,不管出于有心还是无意,一旦被查出异常,面临的不仅是产品被扣留,有的代理公司面临高达几千万的税款被扣,还要承担3-5倍的罚款,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法律风险。
国税总局方面,大力度打击出口骗税却让一些因此而“背黑锅”的正规代理公司叫苦不迭。
由于外贸综合服务公司的监管政策尚未出台,代理公司仍被相关部门按照出口企业监管,尽管很多代理公司为此成立了风控体系对上游企业进行审核,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各种问题的发生。按照一个中型代理公司一天出口申报的单子约2000单计算,一旦其中任何一家上游企业出现配票配货、货不对版、虚报价格、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都需要代理公司承担全部责任。
此外,政策的原因还导致企业对代理公司的信任不断流失。由于海关与税局之间存在信息屏障,进口企业进行增值税抵扣时,造成第三方恶意抵扣进口增值税的案件层出不穷,有的代理公司甚至每月被恶意抵扣近千万人民币。对于上游企业来说,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代理公司玩不转了。”
而各地上游企业,尤其是没有能力向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也对代理公司的垫付能力津津乐道。仅以出口大户深圳地区为例,当地外贸企业正常退税往往需要3-5个月才能拿到退税款,而通过代理公司,企业只需要1周内就可拿到垫付的全款,用于生产经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比起充足的现金流,垫资产生的利息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一方面,由于各项从紧稽查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正规代理公司成为了不良上游企业的替罪羔羊,这让银行对代理公司失去了兴趣。早在几年前,各地银行就逐渐收紧甚至关闭了对代理公司贷款的窗口。
资金链的断裂对于处于寒冬中的代理公司无疑是凛冽寒冬中致命的一击。
据了解,在由中国海关统计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百强榜中,前十名的位子几乎被以华为、格力为代表的制造企业,和以阿里巴巴一达通为代表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所占领,其他外贸代理公司几乎难觅踪迹。
步履维艰的日子里,一大批传统代理公司的倒下在所难免,也许,也只有通过行业洗牌,实现抱团取暖,以此呼吁业态新规并提升产品竞争力,外贸代理行业才能获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