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洋华堂合资品牌注销 外资零售低迷

   日期:2024-05-07     来源:华夏时报浏览量:19有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张晓斌北京报道随着最后一家门店转手交割,洋华堂结束8年悲情征程,两大合资股东各奔新程。5月13日,《华夏时报》记者获

    本报记者 张晓斌 北京报道

    随着最后一家门店转手交割,洋华堂结束8年悲情征程,两大合资股东各奔新程。

    5月13日,《华夏时报》记者获悉,王府井洋华堂合资品牌已经注销,此前该公司唯一留存的门店北京三里屯店也已以“华堂商场食品馆”的形式发展;虽然尝试超市业态遇挫,但王府井将会在购物中心等业态领域,与美国投资方合作,而华堂则将继续发力生鲜食品超市。

    王府井洋华堂的倒掉,为日系乃至整个外资零售企业蒙上阴影,但这其实只是调整的开始。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合资方式进驻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如今命运各异,但无疑仍是提前嗅到了市场的变局,在下一个10年,他们还能继续主宰市场繁荣吗?

    华堂接盘合资公司门店

    自今年初,王府井洋华堂曝出经营不善,北京劲松门店关闭之后,其唯一留存的门店,乃至双方合资公司命运,都备受关注。

    5月14日,记者在北京三里屯世贸百货中心看到,王府井洋华堂留存的唯一门店——三里屯店已重装为“华堂商场食品馆”,依然主打食品和生鲜业务,在世贸百货中心门厅、楼梯口的商务提示标牌上,原来的“王府井洋华堂超市”已被最新的贴牌“华堂商场食品馆”遮盖。

    这一门店变动意味着,华堂已完全接盘合资公司业务,原有的王府井洋华堂品牌已基本注销。

    而在合资公司本身处理上,王府井证券事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合资公司的清算工作还没有完成,仍在进行之中。至于清算的具体进展,会在公司的定期公告里进行披露,而华堂开发部人士则直言,“事情早已过去。”

    对于合资公司的失败,上述王府井工作人员表示,华堂在超市运营上比较擅长,但日系企业风格偏向保守,如果处于亏损,开店就会变慢。“实际上,在合资公司的运作上,虽然王府井投入资本,也派驻了相关的人员,但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洋华堂。”

    公开资料显示,王府井洋华堂成立于2004年,由王府井、伊藤洋华堂和约克红丸三方合资,持股比例分别为40%、40%和20%,值得注意的是,伊藤洋华堂和约克红丸都隶属于一个母公司,所以,华堂体系实际持股60%,为合资公司控股方。

    “作为合资业务板块,王府井洋华堂的门店长期亏损,清算某种程度上对王府井是个利好消息。”上述王府井工作人员表示。

    至于未来王府井是否还会与华堂探索合作,该工作人员未予正面回应,只是表示,“不排除可能。”而华堂开发部人士亦表示,未来是否合作,还是要看有没有合适的项目。

    据了解,尽管王府井洋华堂合作落幕,但在其他零售业态上,双方仍有广泛合作,其中包括北京市场的7-11便利店、奥乐多合家欢餐厅等等。

    不过,目前,王府井的兴趣,似乎又开始转向了购物中心等炙手可热的业态。据王府井证券部人士介绍,目前公司正在与美国知名购物中心运营商塔博曼合作,在西安和郑州等地拓展购物中心业态发展。“在一些王府井不太擅长的领域和业态上,还会继续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该人士强调。

    低迷的外资零售

    实际上,王府井洋华堂只是中外合资体系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

    在整个零售版图上,有更多的外资零售体系,上世纪90年代通过合资方式,进驻中国市场,包括、家乐福、麦德龙、乐购、华堂等零售巨头,、肯德基、等快消餐饮企业,路径略有差异,但基本都是合资方式。

    1992年7月以前,我国禁止外商在中国开办独资或合资零售、批发业,1992年以后逐步开放市场,并在1995年前后,批准成立了首批合资零售企业,但当时在股权划分上有严格限制,必须由中方控股51%以上,经营年限不超过30年等等,但随着90年代末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对外资零售业在业态、地域和控股方面的限制,也逐步放松,至2004年过渡期完成,相关限制已基本取消。

    在这一政策变迁中,很多外资零售巨头通过与区域大型国有商贸企业合作的方式,抢滩中国市场。

    以北京市场为例,作为日本零售龙头的伊藤洋华堂,主要通过与王府井、中国糖业酒类公司和首联等本地零售巨头合作,发展了北京7-11、王府井洋华堂、华堂商场等多种业态。

    而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快消品牌,在北京则是与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农集团)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述零售巨头进驻中国的时间相差不远,基本都在上世纪90年代,但十几年过后,其发展规模迥异,有的甚至退出了中国市场。

    自2008年以来,当初进驻中国市场的各路零售诸侯们,已先后有万客隆、好又多、易买得、等多家公司折戟中国市场,有的分拆出售,有的被整体并购,有的甚至直接关店退出中国。

    而剩下的外资零售巨头们,除了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外,其他零售巨头包括乐购、、百思买等,也陷入亏损泥潭,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已逐渐边缘化。更加糟糕的是,2012年以来,外资零售似乎集体陷入了低迷状态,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多家零售商,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裁员、关店,一时之间,市场挽歌不断。

    正在消失的红利?

    对于外资零售企业低迷,原乐购创始人、上海通略零售业顾问咨询公司董事长沈建国认为,国内零售业经过十几年高速发展,首次遭遇经济不景气的环境、竞争加剧,是众多零售企业,尤其大卖场业绩疲乏重要原因。

    但他同时强调,长期缺乏业态模式创新、高度同质化,优质门店资源稀缺才是根本原因,“像过去大卖场赚钱的商品群,家居、电器、书局、数码、音像、服饰都受到外部体系与电商的业绩蚕食。”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也认为,中国零售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管是消费人群还是购买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大卖场对于年轻人群的吸引力不再,面临业态进化压力。”

    另外,竞争加剧导致市场饱和、房地产价格暴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被认为是阻碍外资零售新一轮扩张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市场虽大,但是以‘成熟市场’的标准来看,90%的一级城市,80%的二级城市,60%的三级城市都已经饱和,要切入市场马上得到业绩非常不易,获得盈利也更困难了。”沈建国甚至担忧,家乐福等零售巨头在1995年以后开张的门店群,逐步面临租约到期,价格上涨压力。

    陈立平直言,早先时候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卖场赚钱很容易、扩张也很迅速,是很多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通过地产商及地方政府支持,沃尔玛、家乐福能够拿到租金很低的物业,实现低成本扩张,但现在,在大城市里,卖场这一业态已经退化。

    不过,在陈立平看来,这一轮零售业的低迷,对于激发业态创新反而是好事,同时,新的消费群体崛起、小家庭消费和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将会创造新一轮零售增长机会。

 
打赏
 
更多>同类听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听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zhenyiqingyuan
6688tv

短信收:1869889647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

本站为 零点夜听(www.零点夜听.com)零点夜听客服微信:LINGDIAN-Y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