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过七十的王爹爹被儿子接到城里,新换了一部手机,忘记在哪领赠品登记过,电话不断:“要商铺吗?需要钱吗?”他不懂城里的套路,耳背,理解能力差,把贷款电话听成了儿子欠钱,把售房的电话听成了儿子中奖了,差点按照电话里的人的指引,把“好事”做成。
推销电话恼人,王先生几次叮嘱对方不要打,他们依然不依不饶,每天问候,老父亲常常被电话搞得一惊一乍,王先生又想换号了。
个人信息泄露算不算违法?如何避免个人信息被盗用?公共场合不登记私有号码,只在正规场合因实际需要登记就安全吗?
事情远没想的那么简单。吴女士是一名公司内勤职员,只有数量不多的亲朋好友同事知道她的号码,怀孕后她在市级医院检查,临产时办理住院手续登记了个人信息。
入院第二天,一个操广西口音的男人打电话来,自称是国家生育政策执行人,要吴女士好好待产,生完将有三万补助。恰好当时吴女士找公司财务咨询过生育补贴的事,以为这是出自于同一个政策。
产后两周,广西男子又和吴女士联系,要求她提供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说要马上打钱来,她为了安全起见,提供了一张空卡。
对方反复询问这卡里有多少钱,怕打了吴女士不知道,吴女士说,她能通过电话查询余额,放心,自己不糊涂。
对方一而再再二三要求吴女士换个有余额的卡,并要求她告知收到的短信动态信息,这是打款需要。从来没听过给人打款有这种要求,吴女士警觉起来,报了警。
02
一场骗局幸运躲过,吴女士的同事秦先生没这么好运,老婆也刚生产完毕,她是家庭主妇没有涉世经验,按照这个套路被骗了两万多。
两人都是在医院登记住院的第二天接到骗子电话,那么谁是信息泄露的罪魁祸首呢?
网络购物同样不安全,李女士网购了一台星星冷柜,每隔一段时间,自称厂家的人问产品质量,要求上门服务,态度好得令人动容,估摸着感情牌打得差不多了,对方称她是公司幸运用户,赠品电子产品,个人只用承担邮费。
骗子喜欢找防备心理差情感容易调动的妇女和老人下手。每单价格不高,报警有点“小题大做”,事后很多人发现花几十、一百多元到手的东西就是个地摊货,也不了了之。
人性有弱点骗子才会得手,贪婪的人上当,免不了被喷“活该”,可是利用人的善良、真诚、老实、没见过世面行骗,狠得下心么?
骗子也有幽默的时候,蔡先生被告知有个包裹在邮局,他故意说错自己的名字,瞎编了包裹的来由,骗子连连称是。蔡先生问:“你们骗人就不怕被抓吗?”
电话那头开怀大笑:“xx是傻逼,抓不到我们!”骗术不断升级,各种噱头,只能防得了一阵,人民大众的防范意识若不加强,成百上千万的警察也不够用。
在这个网络爆炸的年代,个人信息随时被泄露,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大数据分析得清清楚楚,未来的犯罪绝不像今天这样瞄准自理能力弱的群体,哪怕你才高八斗,健壮有学识,说不定某一刻也被骗术套住。
打击诈骗,先从保护个人信息开始。贩卖个人信息的中间人应受打击,无辜的受害者不能原谅他们,全社会也不能姑息他们为虎作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