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7亿到3亿,数字上的增长也许不难,真正难的是冰雪运动背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观念上的普及,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记者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树旺,探讨如何补齐短板,吸引更多普通人参与冰雪运动。
冰雪运动的层次是“懂、会、有”
记者:冰雪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群众的参与度不高。您认为主要原因在哪儿?国外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冯惠玲:现在很多人并不了解冰雪运动,参与过的人,包括观赏过的人,也不过占总人口的24%。
我们首先应该普及冰雪运动的魅力,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利用冬奥会这个契机,让青少年从小就喜欢这种运动,并为他们创造条件。
冰雪运动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懂、会、有。首先是“懂”。在冬奥会的冰雪运动上,有100多个相关项目。实际上,我国能参与其中三分之一的比赛项目,还有三分之一的项目虽然没有运动员参加,但已经有人懂得规则,最后三分之一,还有待我们深入了解。而对普通大众而言,包括中小学生,能普及的冰雪运动只有两种,滑冰和冰球。如果大家不了解冰雪运动,谈何喜欢呢?其次是“会”,学会一些运动技巧,参与度自然提高了。最后一个阶段是“有”,我们需要足够多的运动场地。目前在基础设施上,我们相当欠缺,比如雪橇雪道,我们的运动员需要去国外训练。场馆建设的不足,让大众参与的机会很少。
李树旺:国外冰雪运动的产业链相对成熟。国际上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经济基础能够支撑冰雪运动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2015年达到了这个标准,很多人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从事或者是消费冰雪运动。但是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较晚,以滑雪为例,很多滑雪场的雪道数量少、雪的质量较差,吸引不了太多游客。我们应该看到,国外的很多滑雪胜地并非只有单一的体育运动,雪场周围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除滑雪运动外,还提供餐饮、购物、会展等配套服务,让人们在运动之余,能更充分享受到休闲的乐趣。
“冰雪运动就是平民运动”
记者:冰雪运动是不是贵族运动?不少家庭尽管有让孩子参与的意愿,但由于项目比较烧钱,后续支持力度不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冯惠玲:我不认为冰雪运动是贵族项目。我去东北下乡的时候,兴之所至就会在房前屋后滑冰。尽管场地简单,也能满足大家对冰雪运动的好奇与新鲜体验。冰雪运动源于生产生活,是寒冷地区的人们为了改善生产效率所作出的努力,它就是“平民运动”。
普及冰雪运动,我们需要更新理念。同时,也需要有适合大多数人的冰雪设施,以及专业化的设备。我认为,各级政府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平价的、普及性的、财政投入的设施场地建设。
李树旺:有些冰雪运动花费较高,包括装备、门票、交通、时间等成本,一些家庭难以承受。此外,有的家长从孩子未来发展考虑,在刚开始愿意支持孩子参与冰雪运动,但可持续性不强。我在北京一些冰雪特色学校考察时发现,很多初中学生的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参加冰雪运动,但孩子上高中后,支持力度减少了很多。因为,我国的冰雪运动职业联赛体系不健全,继续从事冰雪运动对未来职业没有太大帮助;另外,我国冰雪运动人才的培养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花大量时间精力从事冰雪运动会影响学业,家长难免会担忧。
代际的可持续性在于进校园
记者:推广冰雪运动,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冯惠玲:从青少年的角度,冰雪运动进校园很有必要。比如在中小学、大学里开设冰雪课,哪怕只有短短一个月的课程,相信学生也会记忆犹新,这对于推广冰雪运动很有益。
李树旺: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支持,特别是对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冰雪运动的政策支持。二是解决场地设施问题。这个方面既要有积极的政策和措施,也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在哪个区域发展冰,在哪些区域发展雪,在哪个区域发展冰雪等等,都要有好的规划。三是塑造冰雪运动的社会文化和氛围。我国冰雪文化的基因并不是很强,虽有一些具有历史传统的民俗性的冰雪运动,例如“冰嬉”等,但与国际规范的冰雪运动还相去甚远。因此,通过营造社会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激发家庭参与的热情,让冰雪运动成为青少年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有效促进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开展。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