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呼唤亲密有间的亲子关系 别让手机网络使亲子交流“咫尺若天涯”

   日期:2018-12-14     评论:    
核心提示:  秦君瑶(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五年级十班)绘  编者按  处于解构和重塑转型阶段,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现状如何?中国

  秦君瑶(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五年级十班)绘

  编者按

  处于解构和重塑转型阶段,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现状如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研究机构,开展了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比较研究。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初二在校学生。专家们根据调查结果给予解读。

  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互动之上的,家庭的存在与维持也必须靠家人不断地互动,亲子关系的质量依赖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以及相互认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家庭中的迅速普及,传统的亲子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应该顺应这种变化,使亲子沟通处在同一频道。

  别让“学习的事”将亲子交流变成伪沟通

  调查发现,平时经常和父母交流的中国学生只有57.7%,不到六成,而日本、美国、韩国依次为81.7%、81.0%和79.0%,分别比中国高24.0、23.3和21.3个百分点。亲子交流具有日常性,交流频率过低对亲子关系有负面影响。

  中国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之所以频率低,是因为首要话题是学习,而其他三个国家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首要话题是学校的事。

  数据显示,中国父母与孩子平时交流的话题排前五位的是学习的事(71.8%)、学校的事(69.6%)、自己的兴趣爱好(35.4%)、朋友的事(31.7%)和自己的将来(31.6%)。而韩国、日本、美国家长分别将谈学习排在第二、三、四位。从数据上看,中国父母与孩子谈学习的比例,比其他三国的家长高了18—33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父母与子女交流的话题更集中于学习。

  父母的做法,导致了孩子不喜欢与父母交流。调查显示,只有八成(82.7%)中国学生表示喜欢和父母聊天,2.6%的中国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与父母聊天,比例在四个国家中最高。孩子不喜欢与父母聊天的主要理由是不理解我(43.5%)、总说自己是对的(35.4%)、老说学习的事(35.2%)、老批评我(27.0%)、唠叨(25.8)。可见,父母不理解孩子成了阻碍亲子交流的首要因素。

  孩子感到不被理解,根本原因是亲子交流不能“同频共振”——孩子想说、想听的话与父母的话并不在一个频道上,父母老谈学习,爱批评孩子,总觉得自己正确,使很多亲子交流成了“伪沟通”,即在家长们看来“我已经谈了这么多,嘴巴都要磨破了”,而孩子却认为家长并没有与他们交流过,甚至想堵上耳朵、逃离家长。青春期的孩子内心世界日益丰富敏感,父母过多关注学习、忽略孩子多元化的交流需求,会降低交流质量、使亲子双方的心理距离拉大,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感到不亲密。

  别让“特别关注”毁了孩子的朋友圈

  本次研究发现,中国中小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比率仅次于韩国;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也近四成,拥有普通电脑的比例超过四成。而且,中国学生的触网率也越来越高,学前触网的孩子已经达到了13.8%,与小学低年级触网率合计达到59%,近六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使用的低龄化,很多中小学生开始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社交网络便于父母与子女进行沟通,通过社交网络与父母聊天的比例,中国63.8%,韩国57.8%,日本43.5%,美国35.8%。可见,中国学生通过社交网络与父母聊天的比例最高。

  中小学生把自己的心情、状态发布在朋友圈或个人空间中,这是他们感悟生活、表达心情的一块“自留地”。调查发现,中国中小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发布个人状态比较普遍,比例已经超过六成(65.1%);其次是韩国学生,使用个人空间超过半数;而日本学生则很少发布个人状态,仅有不足三成中小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个人空间。

  四国比较发现,使用社交网络的学生中,愿意将个人状态或朋友圈对父母公开的比例,中国为68.3%、美国为51.5%、日本为38.2%、韩国为32.5%。

  中国学生在社交网络向父母或监护人公开个人状态的比例最高,接近七成。这无疑是好消息,是孩子为父母提供了了解他们的窗口,是互联网为亲子沟通带来的“福利”。但如果父母时时在线,或对孩子的朋友圈特别关注,对孩子的个人状态指手画脚、神经过敏,便会使孩子感到个人领地受到了侵犯,他们会通过“拉黑”父母来表达不满或维护个人的隐私领地。有的孩子甚至关闭了朋友圈,或者另寻一处“神秘花园”,把自己的生活与父母隔开。

  家长们要学习互联网时代的亲子相处之道,不要把亲密无间作为亲子关系的目标,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智慧与孩子交流、沟通。既要与孩子在线下做好沟通,也要学习线上的沟通原则与技巧,让互联网成为两代人沟通的桥梁。

  别让手机网络使亲子交流“咫尺若天涯”

  互联网时代已经在悄悄向人工智能时代迈进,这给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带来了便利条件。但是如果父母不能注意新时代与孩子交往的秘籍,互联网也会成为亲子沟通的障碍。

  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半数中国父母存在和孩子边说话边玩手机的情形(48.4%),其中“经常”的比例为8.0%,“有时”的比例为40.4%。此外,还有近三成中国父母(29.1%)存在以没时间、现在很忙来回应亲子交流的情况。

  当孩子说话时,能经常专注倾听的中国父母不足六成(57.8%),在四国中比例最低,而韩国、美国和日本分别比中国高23.9、5.3和0.5个百分点。父母的表情、肢体语言和话语回应是亲子交流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表现出父母与子女的对话是否真诚平等,直接影响亲子交流的效果。

  父母对互联网的态度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本次调查发现,中国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运动、读书的比例都是最高的。例如,有40.1%的中国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分别比韩国、美国和日本高3.6、6.1和9.9个百分点;35.5%的中国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运动,分别比韩国、美国和日本高11.4、18.7和21.0个百分点;20.2%的中国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分别比韩国、美国和日本高8.3、10.8和13.8个百分点。

  但是,中国父母和孩子一起购物、游玩、看电视、上网的比例却在四国中最低。数据显示,经常和孩子一起购物的中国父母有53.4%,比其他三国低1—5个百分点;经常与孩子一起看电视的中国父母有35.4%,比其他三国低12—33个百分点;经常与孩子一起上网的中国父母比例为10.5%,比其他三国高0.2—11个百分点。在中国父母看来,做家务、运动、读书是积极的休闲活动,而看电视、上网等则是父母不喜欢的休闲活动,难以与孩子共同欢乐。

  有些成年人不能客观看待网络,认为孩子上网就是在玩游戏,认为网络只能是个工具,不能成为玩具,因此,看见孩子上网就紧张、生气,这也是易引发亲子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有57.5%的中国学生反映上网查资料曾被父母误认为是玩游戏,比其他三国高8—23个百分点。“经常”产生这类误会的比例,中国父母也是最高的(17.5%),比其他三国高5—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有25.2%的学生近半年因为上网的事情与父母发生过冲突。

  网络的发展能促进亲子沟通,也会给亲子关系带来伤害,关键要看父母与子女双方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如果父母能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孩子上网,能和孩子一起上网查查资料、玩玩游戏,也是促进亲子互动的好方法。如果孩子能理智使用网络,养成科学用网的好习惯,也会使父母更安心。所以,互联网时代的代际关系需要亲子双方不断融洽,尤其需要父辈提升教育素养,这样才能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子女共同成长。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观点】

  开拓在线形式的亲子时光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互动是家风和家庭教育的核心元素。今天,网络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手机、电脑分走了很多亲子互动的机会和时间。亲子间面对面交流、互动时间急剧减少,亲子沟通缺失或浮于表面化,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保持并提高家庭教育的质与量,父母必须要调整、优化亲子沟通模式。

  孩子一起上网查资料、玩游戏,共享电影、电子游戏等家庭屏幕、建立家庭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关注孩子在互联网上的社交状态,和孩子在新媒体平台上沟通互动等在线形式的亲子时光,是亲子关系新的沟通桥梁。

  面对互联网给家庭教育和亲子交流带来的全新挑战和机遇,父母需要更新观念,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丰富与孩子的交流话题,与子女进行平等的交流,从管控角色转变为支持引导角色,从决定主导角色转变为协商者角色,从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共同学习者角色,从而提高孩子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

  尊重孩子莫停留在理论上

  “儿童中心”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经由卢梭、杜威、蒙台梭利等教育家将其发扬光大,进入中国也逾百年。但在现实生活中,今天的成年人其实还很难做到尊重孩子。大多数现代父母已经在理论上理解甚至在形式上也能做到蹲下来跟孩子说话,但本质上还是不够尊重孩子。如果作为父母的成年人,,自我破解“成人比儿童懂得更多”的自信,改变与孩子对话的方式——用心去聆听,留意去观察,甚至加入孩子发起的对话,不但有助于孩子的本性发展,可能还会引起许多亲子共鸣,并帮助自己认知升级。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有便捷的方式获取海量信息,但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极其关键。与他人的对话,尤其是从小与最亲密的父母对话,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亲子对话有相对宽裕的时间,可以在各种丰富的生活场景中进行,风格上可以是轻松诙谐地讨论生活趣事,也可以是严谨认真地探讨科学或者社会新闻,但重要的是,它们都应该是真正的对话,而不是各说各话,甚至一方的命令与另一方的服从。

  给在外务工的家长建网上学习平台

  近年来,重视父母陪伴子女成了一种社会共识,致使许多常年在外务工的家长产生了困惑、出现了迷茫,在继续在外打拼还是回家守着子女的抉择上左右为难。实际上,一味强调农民工要在家陪孩子,是与国情背道而驰的,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帮助这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由于常年在外,在外工作者偶尔回家不知道跟孩子说啥,不知道怎么做,无法和家人沟通交流。由此可见,帮助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理念、掌握具体方法,是一个量大、面广、十分复杂的全新课题,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做法。

  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做远程指导,建立网上家庭建设交流平台,动员专家学者、家庭教育工作者、志愿者及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让他们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这方面的内容,创造一套“人在外心系家”“外线练兵,内线作战”的内外一体家教模式。他们一旦有机会回到家里,也会有新思路和具体方法,实现亲子之间通常的交流。

  【链接】

  ● 中国中小学生经常和父母交流的比例在四国中最低。

  ● 学习是中国中小学生亲子交流的首要话题,在四国中比例最高。

  ● 中国中小学生不喜欢与父母聊天的主要理由是不被理解、总说自己是对的和老说学习的事。

  ● 中国父母经常专注与孩子交流的比例最低,近半数有和孩子边说话边玩手机的情形。

  ● 中国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做家务、运动和读书的比例最高,经常一起看电视、上网、外出购物、游玩、过生日的比例最低。

  ● 九成多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在一起感到快乐。

  ● 中国学生认为父母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烦恼的比例最低。

  ● 中国学生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比例最高,冲突主要发生在学习方面,其次是生活习惯、家务事、上网和对一些事物的想法或看法。

  ● 八成多中国中小学生认为子女和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但仅四成认为各自可以做喜欢的事,互不干涉。

  ● 近七成中国中小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拥有率仅次于韩国学生。

  ● 中国中小学生触网率最低,韩国、美国中小学生触网比例高达98%,中国中小学生触网率接近八成。

  ● 亚洲中小学生多从10岁开始触网,美国中小学生多从5岁开始触网。

  ● 中国学生上学日每天上网时间最少,美国学生上学日上网时间最长。

  ● 美国学生休息日每天上网时间过长的比例最高,中国学生休息日上网时间较短的比例最高。

  ● 中国父母对孩子上网情况了解最多,美国父母对孩子上网情况了解最少。

  ● 中国父母对孩子使用网络注意事项提醒的比例最低,日本父母告诉孩子注意网络危险的比例最高。

  ● 中国父母对孩子使用网络规定最多,韩国父母对孩子使用网络规定最少。

  ● 中国中小学生对上网时间、内容的规定遵守得更好,对使用规范、费用的规定遵守得较差。

  ● 中国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与父母聊天的比例最高,美国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与父母聊天的比例最低。

  【建议】

  亲子沟通质量越好 孩子网络素养越高

  牧海 张旭东

  亲子交流具有日常性,交流频率及交流质量对亲子关系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提高亲子沟通能力,有效促进亲子交流

  父母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对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国中小学生家庭的亲子交流状况不太理想。日常生活中出现亲子沟通不畅,主要原因还在于,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或不懂教育等原因忽略或敷衍孩子,把批评指责视为交流,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等。

  父母要有平等真诚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接纳孩子的特点和情绪。父母要学会倾听,交流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很多时候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大于语言本身;孩子有烦闷等情绪时,先接纳情绪再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在青少年早期,亲子冲突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自主权的要求增大;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变化不适应,于是冲突逐渐增多。

  孩子小时候更多地需要关爱和保护,而日渐长大的孩子更需要情绪上的认同、精神上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引导。此外,父母要,注重孩子心、智、体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日益丰富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发展性因素,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在选择中体验独立

  理想状态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既,彼此关爱、支持,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关注而不过多介入,尊重而不干涉和操控,和谐而不强求一致。中国中小学生既希望亲子关系平等但又不喜欢独立,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与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父母不仅应该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情感联系和可信赖的支持,同时也应该为孩子提供体验独立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有所监督但不要直接管束,更不要因为害怕孩子犯错误就包办代替,应把犯错误的权利还给孩子;父母还要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构建亲密有间的亲子关系

  本次研究发现,中国中小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普通电脑的比例较高,触网率越来越高。而且,在上学日中国中小学生仍有12.9%每天上网2个小时以上,休息日仍有11.7%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这对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均时间过长。

  父母要更加重视亲子关系状况,与子女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网络使用习惯、网络素养有明显影响,亲子关系融洽的家庭中,孩子的网络素养更高。和谐的亲子关系使父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各类电子产品及上网,这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与孩子协商网络使用协议,提醒孩子注意网络安全

  父母的监督是孩子形成良好网络使用习惯和网络素养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中国父母对孩子是否上网了解最多,给孩子设立各种上网规定的比例也最高,但是在孩子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经常给予提醒和监督的比例最低。这也导致中国中小学生对上网时间、内容两方面的规定遵守得更好,但是对使用规范、费用方面的规定遵守得不够好。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双方都能接受的上网协议,如果能由孩子为主来提出协议内容更好。这也是培育孩子毅力、自制力、好习惯的方法,父母可通过与孩子的讨论增加亲子沟通机会,使两代人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长。

  尊重孩子的网络使用习惯,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关注

  调查发现,中国的中小学生使用新媒体与父母进行沟通有良好的感情基础。但是,有超过半数的中国父母“冤枉”过孩子,把孩子使用网络查资料当做玩游戏的比例在四国中最高;也有中小学生反映家人坐在一起有过各自玩手机的情况,虽然这一比例在四国中最低,但是也超过四成。

  父母应保护好孩子信任成年人的美好情感,客观看待与尊重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行为,给孩子更多积极的关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使孩子获得情感满足与心理支持。父母还要多倾听孩子的成长烦恼,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孙宏艳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

 
打赏
 
更多>同类听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听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zhenyiqingyuan
6688tv

短信收:1869889647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

本站为 零点夜听(www.零点夜听.com)零点夜听客服微信:LINGDIAN-Y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