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监管机构75%存贷比监管红线的要求,每到季末最后几天,存款量便迅速飙升,月初又急速回落。由于银行这一特殊业务需要,银行普遍采用主动调整银行表内、表外业务规模,增加存款等方式缓解存款不足,银行承兑汇票成为腾挪信贷额度的重要工具。
通过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将原本属于表内信贷业务的额度,巧妙转到表外负债中,票据贴现资金又相当于开票行的信贷资金,这使得银行整体的授信额度实际并没有收紧。
“通过这种承兑业务,银行一方面可以获得手续费,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内部考核要求。这类中间业务不计入银行的存贷比,同时也不计入银行的贷款指标,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扩大与增长。”上海财经大学奚君羊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票据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游离在银行之外的一种融资活动。”
规模甚大
贴现承兑汇票首季增6704亿
银行业表外融资业务(泛指银行提供的除表内贷款以外的融资业务)近年来发展迅猛,影子银行的风险敞口也随之不断放大。中金指出,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当其冲是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负债方主要包括非银行(4.5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7万亿元).
所谓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由出票人签发,银行承诺按照约定期限向收款人无条件兑付票据。它是企业之间贸易往来的结算工具,期限最长为6个月。银行开票过程中要求出票人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30%左右,银行亦可根据出票人信用状况上下浮动。
据了解,未贴现的银票并未进入银行表内,而是在企业之间流通,产生融资规模。它的规模增长,一方面表明企业的流动性紧张,对资金需求度增加;另一方面更是显示出银行信贷额度紧张,通过开具票据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央行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704亿元,同比多增4381亿元;从结构上看,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0.9%,同比高4.9%。可以说增长显著,在所有融资渠道中增量绝对值排在第二位,紧随信托贷款之后。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快速增长存在着若干原因。首先,银票有利于不同银行之间调节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同时,银票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的杠杆率。当企业面临流动性困境,并出现应收账款增加的问题时,银票的使用也会明显上升。这可能表明目前的经济复苏并没有扩展到所有的领域。
风险之忧
三大风险侵蚀银行资产负债表
对于票据业务暴露出的风险,监管层自2010年以来屡屡发出警示。
之前有媒体报道,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内部会议上点明了票据业务的三大风险:部分企业从银行开立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背书给票据中介进行“包装”后套取银行资金,而一些银行受派生存款、中间业务收益以及调控贷款规模等因素影响,盲目草率开票;部分已经由银行贴现的票据通过跨业合作等渠道从银行表内转出,实质由银行理财资金购买;第三个风险是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在违规通过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方式隐藏票据等信贷资产规模,并规避资本监管。
从2009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中可看出,基层银行网点在业务办理中存在“以票引存”、“连环套开”等避开监管的方式,不但影响了存款数据的真实性,造成信用虚增,而且使得大量银行授信通过表外借贷的形式流出。比如,企业缴纳10%保证金,获得100万元承兑汇票后,持票在其他金融机构或者民间贴现后,再以存款形式转入承兑银行再开出票据。更有甚者,在一家银行连环操作,杠杆被乘数级放大。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