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每两个小时观测一次水位,除了记录外还要及时上报。
每两个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工情巡查,27个坝垛单次来回近六公里,中间还要进行根石探摸……7月初,黄河水流量增大,河口黄河河务局西河口管理段的王彬彬和张亮亮被派驻值守,至今已半个多月,而上述就是他们的日常。
文/片 齐鲁晚报 记者 张园园 通讯员 神盈盈 马金涛
天黑蚊子就上来了 出门一划拉一大把
受黄河中上游强降雨影响,今年黄河下游水流量增大,站在黄河岸边,看着波涛汹涌,黄河之水的壮美自然而来。不过,对于河务部门来说,此时也是防汛的关键时期。7月初,黄河进入主汛期后,河口河务部门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到一线,进行24小时昼夜驻守,王彬彬和张亮亮是其中的一组。
王彬彬和张亮亮所住的守险房,与黄河直线距离不超百米。这是两间普通的农房,尽管河务部门每年都会对其进行维修,但由于平时不住人,且没有通电,夏天屋内潮湿,还不如室外阴凉下通透。走进去,潮湿的空气缠住了人的呼吸,呆的时间长了,需要深深吸口气才舒服些。太阳能发的电能勉强带动电风扇,打开之后吱吱呀呀地吹着,但吹出来的风也带着潮湿感。
“刚过来的时候觉得出门就是大河,还有城市里少见的大树,多清静!”1990年出生的王彬彬言语中透着乐观。比他小一岁的张亮亮则调侃当时的心情,“有水有树,还不用看孩子。”不过,这种“挺美的”想法,随着傍晚蚊子开始大规模出没而“崩塌”,“天擦黑儿蚊子就上来了,出门一划拉就一大把。”
凌晨最困的时候 铃响必须得清醒
驻守黄河边,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观测水位、观察河势以及工情巡查。按照规定,当水流量达到3000立方米/秒之后,每两个小时就要观测并上报一次水位;每天白天还需要进行至少两次工情巡查,27个坝垛单次来回近六公里,不仅要转着看,还要进行根石探摸,一圈下来得两个小时左右,如果晚上水位涨得急,就需要增加巡查次数。
为了能确保及时观测,王彬彬和张亮亮各定了12个闹钟,“万一一个闹钟叫不醒,还有一个闹钟做后备,不会耽误事儿。”在王彬彬的手机上,记者看到几乎每个闹钟都距离观测时间点五六分钟,“穿救生衣、走到观测位置,大概需要3分多钟。”王彬彬说,2点、4点是最困的时候,但铃响必须得清醒,而且必须确保俩人同时进行观测,尤其是晚上,“必须得确保安全。”
水位观测并上报,一分多钟就能完成。但夏夜的晚上潮湿又闷热,俩人回到宿舍,半个小时才能重新入睡。
与晚上的闷热不同,夏季白天的大太阳直晃眼,让人忍不住想找个阴凉躲。下午4、5点钟,天正热,观测、上报水位后,王彬彬和张亮亮准备对27个坝垛进行巡查之前,会提前回宿舍补充水分,往往进屋脱下救生衣,里边的衣服已经湿透了,一瓶水很快见了底。
因为要连续多日24小时驻守,王彬彬让媳妇回娘家住了,“在家她一个人太无聊。”而在驻守最初三四天,张亮亮还会跟3岁的孩子视频,“后来老念叨着找我,也就不敢视频了,有空了就打个电话啥的。”
其实,对这些情况俩人之前有心理准备。“本来段上人就不多,一到汛期人手更是紧张,再说剩下的老同志身体也不是很好,我们年轻,能够扛得住。”王彬彬说,自己做的就是这份工作,“守卫黄河,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