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江苏学什么——
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
山东省党政代表团赴南方学习的第三站,来到我省的近邻江苏。
近年来,江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全力奋进。今年4月起,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江苏全省上下热烈展开,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思想的大解放,推进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
进入新时代,作为东部沿海大省,江苏发展既站上了新起点,处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同时也面临经济转型、区域均衡等挑战。去年底,江苏省提出把“高质量”作为全省发展的鲜明导向,要求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这“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发展探路”。
一到江苏,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改革创新氛围。不论是在苏州工业园区,还是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宁控股集团,代表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解放思想、担当作为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以及深化重点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看到差距、查找症结只是第一步。代表团成员们表示,将紧紧围绕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经略海洋、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重大任务,重整行装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
苏州如何打造生物医药谷
□ 本报记者 代玲玲 李铁
已建设成为我国“发展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成长速度最快”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之一;2017年产值超过615亿元,年增速超过27%;集聚健康产业领域企业1000多家,其中药物研发创新企业500多家,生物(基因)技术企业100多家;13位国内外院士、65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的医药产业化项目在园区聚集……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一部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这份成绩单令人羡慕。成绩单从何而来?
超前性布局
7月6日,记者来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苏桥生物(苏州)有限公司,这是近日颇受业内关注的一家公司。
与传统的生物医药公司不同,苏桥生物是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一站式CDMO服务平台,致力于生物药物研发生产、外包一站式服务。受关注的另一原因,是苏桥生物发展的迅猛态势。今年3月20日,苏桥生物举行开业典礼,不足两周后的4月2日就宣布完成3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明年我们的合同订单额将达到4个亿。”苏桥生物中国总裁梁其斌自信满满。
任何一家突飞猛进的生物医药企业背后,必然有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厚基础。“苏州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苏州胶囊公司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空心胶囊生产基地,还有苏州第四制药厂、苏州医学院等。”苏州工业园区科信局国际合作处处长殷建国告诉记者,“这些医药公司为市里创造了丰厚的税收,短期内它们即使不创新、吃老本,也能走在全国甚至全球同行前头。但产业园看重的不是一时的优势,而是跃上产业发展的快马,进行战略性布局、拥抱未来的发展优势。”
生物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既得益于创新,还得益于“守旧”——维护规划的刚性。园区开发至今已有24年,领导班子调整过多次,但发展格局与当初的规划设计几乎一模一样。
差异化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等八个园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与其他城市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不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总经理庞俊勇坦言:“上海引进很多成熟的跨国大药企,苏州离上海较近,我们不想直接与之竞争,事实上也竞争不过。所以一开始就聚焦于引进成长型的创新药企,走一条与上海不一样的路子。”基石药业、派格生物医药、苏州亚盛药业等一批“独角兽”、“瞪羚”公司正是这样引进的,正在快速成长。
作为一个地级市,苏州的高校、研究机构等长期以来相对较少,人才短板显而易见。“别的地方招商引资,我们这里招才引智、招所引院。”殷建国说,园区实现了产、学、研、政府、金融联动,
往往能够达到“引进一个人、带来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的效果。
信达生物公司董事长俞德超是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他所组建的团队也是国际化的。自2015年起,信达生物已先后两次与美国礼来制药集团达成合作协议,首次把中国人发明的生物药专利卖给世界500强美国公司。
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聚集了500多家药物研发创新企业,累计获得新药临床批件56个、涉及34个品种。其中作为新药主流的生物药,近两年园区一类新药获批品种达9个,占全国11.5%,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一,与上海张江同列,是中国新药研发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打造创新生态
2010年,世界闻名的冷泉港实验室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在苏州工业园区挂牌。如果单纯论GDP,冷泉港项目的贡献度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将冷泉港引进到园区,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廖国娟透露,迄今为止,已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该公司的客户。“站在冷泉港的‘肩膀’上创新,就不用担心创业方向有偏差!”廖国娟表示。
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采访时,很多人提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梁其斌坦言,当初选址走过很多地方,苏州给出的政策优惠并不是最大的,最后选中苏州,还是综合考量了整体环境和产业配套。“人才和企业的集聚,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是便于组建团队,二是可以贴近客户。”身为美籍华人的他已经很快融入了苏州,苏桥生物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药物研发生产外包服务企业之一。
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总裁李雪注意到,苏州工业园区的服务机构,特别是金融服务特别完备,从科学创意到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化,都能看到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而且政府的金融政策都能够落实到位,这都是值得山东学习的地方。
纵观世界,无论是美国西雅图,还是日本筑波,创新型城市的吸引力既要靠科研基础、营商环境,也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
苏州诚品书店是台湾诚品书店在大陆的第一家分店,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黄金CBD位置。从2007年去台湾拜会,到2010年签订合约,苏州工业园招商团队锲而不舍地努力了3年。2015年,诚品生活苏州开幕,每到周末和假日人流如潮。诚品生活顺理成章成为苏州的时尚文化地标。
德州市委书记陈勇感慨,到苏州工业园区学习不是第一次,每次都有收获,这次切实感受到了培育创新生态系统的效果,这种不断改革创新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江苏产研院打通成果转化“中梗阻”
□ 本报记者 李铁 代玲玲
孵化创新型企业490多家,集聚高端研发人才6000多人,转化技术成果2630多项,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成立不到5年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如何将一株株科技成果之苗培育成参天大树?7月8日,记者走进这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苗圃”一探究竟。
改革慢不得也急不得
走进江苏产研院一楼展厅,摆放着一台由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这台设备能够通过激光扫描,在1秒钟内对数公里范围内的风速、风向、切变、湍流等信息进行实时测量。
这本是一家研究所的原型机,在所里放了好几年无人问津。江苏产研院下设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以300万元的价格买断原始技术所有权,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目前,该产品已进入批量产业化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孵化成立的牧镭科技公司估值达3亿元。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背后是江苏产业转型的迫切要求。江苏产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义东介绍,通过调研发现,高校院所拥有大量科研成果,但不愿意转化;广大中小企业非常愿意转化,但实力不足。正是立足解决这个“中梗阻”,产研院应时而生。
江苏省科技厅法规处处长刘波介绍,很多省市这些年也在探索改革路径,但主要是对原有科研院所的整合,江苏的思路是建立全新的机构,轻装上阵。“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这项工作慢不得。”
在强调“慢不得”的同时,江苏省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反复讲“急不得”。从2011年动议到2013年建设,江苏省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进行方案调研。“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变革,设计稍不周密就可能前功尽弃。”刘波说。经反复与科技界人士座谈,有关人员还专门到德国、美国、台湾学习,最终决定综合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机制、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的项目组织方式、台湾工研院的理事会管理模式。刘波称,“江苏对此做好了长期准备,宽容短期内没有成果,要做好5到10年长周期的准备。”
将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
产研院秉持的工作原则是:将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将技术作为商品来推销。这一全新的运行模式,需要从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上取得突破,改革压力不小。
产研院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理事长由副省长担任,理事由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以及企业、高校组成,理事会会议召开每年不少于两次。对这么高的配置,刘波解释,产研院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但涉及到全局性改革。
是否对科技成果拥有权益,是制约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核心问题,其改革涉及到教育厅、财政厅、纪委等十个部门。“每一道程序都是一个关卡,理事会将相关厅局纳入进来,在会上就把问题解决,否则一家家部门跑下来,怎么保证改革的效率?”刘波说。
2015年,为支持产研院改革,江苏省出台“创新十条”,在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使用范围、管理方式近十个方面都有较大突破。胡义东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突破了“国家不低于50%”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自行设置。
2016年,江苏省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政策”,有一条就是为江苏产研院“量身定制”,赋予产研院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不找项目找人才
知名学者唐文新不久前被江苏省产研院聘请为“项目经理”,
发掘适宜在江苏落地的科研成果。“不是先找项目,而是先确定人,由他组建团队,探索产业方向。”激光研究院综合管理部部长郑新友说,这就是产研院的项目经理制。产研院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项目经理,政府只把住两个关:领衔的项目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江苏的产业发展大方向。
项目经理的潜力是巨大的。激光研究院在项目经理的带动下,从上海科研机构买进激光技术,在南京进行成果转化。2013年激光产业还是零的南京,如今已聚集60多家激光企业,去年年产值超过6亿元,新的激光产业园已经在规划中。
除了项目经理制,产研院还探索出一所两制、股权激励、合同科研,出发点都是要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江苏省对产研院的财政支持是巨大的。2014-2017年,省财政厅共安排产研院专项资金12亿多元,并在年初一次性拨给。产研院对下设院所的考核,不是看研究所论文、专利的数量,而是对横向合同科研、纵向科研、衍生孵化企业等进行综合绩效考评,考核优秀者给予丰厚奖励。2017年,在研究所考核中激光研究院列第三名,获得1400万元的运行费。
各个专业研究院(所)对科研、转化人员的考核也是灵活的。“论文、年龄、学历、职称,我们都不看,按劳分配、上不封顶,大家自然愿意干。”郑新友介绍,成果转化利润提成,技术团队占70%,院所还鼓励科研人员孵化成立公司,团队股权不少于30%,做到绝对控股。激光研究院目前已培育孵化40多家衍生企业。
苏宁:巅峰即转型
□ 本报记者 李铁 代玲玲
参观苏宁集团展厅,很容易让人忘记这是一家18万员工的传统零售企业。可以聊天的智能机器人网红小Biu、效率提高55%的第五代智能物流、能对商圈精准画像的金矿数据系统……完全是互联网企业的模样。
2009年是苏宁转型发展的关键年。这一年,苏宁门店数量突破2000家,销售额实现117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迈上了传统零售商的历史巅峰。
这一年同样是苏宁的转型元年。选择在最辉煌的时刻转型,很多人不理解。孙为民解释,趋势大于优势,企业过去建立的优势,可能会因为不符合行业发展潮流,而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淘宝的崛起让站在行业山顶的苏宁意识到了危机,苏宁开始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并不神秘,说白了就是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走向外部信息化,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孙为民回答起来很平淡。
事实上,“船大难掉头”,大型企业的转型往往失败率较高,苏宁这个“庞然大物”转型的棘手程度更是难以想象。2013年,苏宁市值从1500亿元跌到了380亿元,2014年一度亏损14.59亿元。外界一时对苏宁易购的发展表示担心,质疑唱衰者皆有之,破产论风行一时。
进入2016年,苏宁的转型进入收获期,经营业绩自第四季度持续好转。2017年,苏宁营业总收入达1879.10亿元,同比增长26.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10亿元,同比增长497.66%。其中,线上业务占比超过了80%。
孙为民感慨,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线下连锁店铺摊子采用的是工业化标准手段,不允许出现独创性,强调“千店一面”,现在是“千店千面”,要根据用户“画像”主动营销产品。
2017年,苏宁提出智慧零售概念。南京新街口苏宁极物店,工作人员通过门店客流信息系统发现,年轻男性顾客在无人机货柜停留时间较长。他们随即将无人机摆放至门口显眼位置,销量从每周一台提高到了每天一台。在旁边的体育无人店,人脸识别技术和互联网金融让顾客可以即取即走。
回顾10年历程,孙为民总结,转型升级成功得益于走的比同行早,一步领先,才有可能步步领先,与其被动互联网化,不如主动拥抱互联网。